【日常】如何科学地与我相处/社交?(Version3)

每个人天生的人格原型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塑造了我们的“人格”,进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需要尊重不同个体的性格、认知与行为方式,尊重并理解他们的优秀与劣势功能。我的类型是INTP-5w6-Sp/So-Tritype531(看不懂也没关系),以下三者皆可能像我,但人终究不能被冰冷的分类定义。

简而言之,我是一个以内倾思维(Ti)和外倾直觉(Ne)为主的人,偏好通过逻辑、模型(即为什么)来理解世界,平时也会胡思乱想,并和真正意义上的熟人开启一段头脑风暴或者玩笑。社交不是我的主要能量来源,我会把精力投在深度思考与有意义的协作上。以下说明不是“要你怎么做”,而是“能让我与人更好合作的方式”。

我写本文的目的

  1. 节省彼此精力:明确双方的偏好能减少误解和重复沟通。
  2. 提高合作效率:当双方都知道基本规则和底线,协作会更顺畅。
  3. 尊重差异:并非评价谁对谁错,而是把我的边界与偏好提前说明。

我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尊重、平等、自由、宁静、真诚。

  • 可预测性 → 降低不确定性,节省认知成本。
  • 事实优先 → 减少情绪表达和糖衣炮弹,更快达成结论。
  • 尊重独处 → 给我独处时间,换来深度投入。
  • 真诚平等 → 社交是交换,我不会接受不真诚和不平等的社交。
  • 自由尊重 → 减少控制欲,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消极自由)。

当关系升级为熟人或长期合作

可以接受更多情绪表达、即兴活动、探讨共同兴趣点,但这建立在互相信任与了解之上,即我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熟人。长期合作中,定期同步进展能极大提高效率与信任。

雷区

  • 不遵守约定且不说明原因。
  • 情绪化指责或在公开场合用情绪化语言攻击。
  • 强制社交或逼迫频繁参与群体活动。
  • 虚假奉承或过度迎合(比诚恳的认可更糟)。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非常感谢。通过遵循上述小原则和避免这些雷区,可以让我们更加友好地沟通。识别并尊重我的独特性格特点,有助于促进互信与理解,并让社交互动更加顺畅和愉快。我也在不断探索人类的认知方式,心理学等知识以适应大家。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18 分享
评论 共1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