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期末考试大题题型包括以下8点。
- 根据指令比例计算CPI和MIPS
- 浮点加法
- 不同总线情况下,总线传输率(例题,作业题选择)
- 存储器地址、数据线计算,cache命中率,效率的计算
- 补码加减溢出及判断
- 微指令的构成及控制存储器容量
- 根据要求设计机器指令
- DMA相关
下面是解题方法。
1.根据指令比例计算CPI和MIPS
CPI = (Σ 指令数 × 该类指令所需周期) / 总指令数
MIPS = 时钟频率(MHz) / CPI
解题方法:
- 根据每类指令的比例与周期,分别计算每类耗费的总周期;
- 汇总求出总指令数与总周期数,代入 CPI 公式;
- 给出时钟频率后,可计算 MIPS。
2.浮点加法
解题步骤:
- 对阶:将小的指数向大的指数对齐,同时尾数右移;
- 尾数加减:对齐后,按照符号相加或相减;
- 规格化:若结果非规格化(前导非1),需左/右移并调整指数;
- 舍入:按题意或 IEEE 754 默认使用“向最接近偶数舍入”;
- 判断溢出/下溢:结果指数是否超出允许范围。
3.不同总线情况下,总线传输率(例题,作业题选择)
公式汇总:
- 同步总线传输率:传输率 = 每次传输数据位数 / 一个传输周期时间
- 异步总线传输时间估算(根据时序):总时间 = 握手信号时间 + 数据有效时间
- 平均传输率:传输率 = 数据位数 / 总传输时间
解题方法:
- 根据总线类型,分析时间组成(是否包含握手等待);
- 读/写时序分别列出,计算单次传输时间;
- 再按数据位数计算传输率。
4.存储器地址、数据线计算,cache命中率,效率的计算
地址线/数据线计算:
- 地址线决定可寻址单元数:可寻址空间 = 2 的 地址线位数 次方
- 数据线决定每次访问的位数:每次访问数据量 = 数据线位数(单位:bit 或 Byte)
Cache 命中率:
- 命中率:命中率 = 命中次数 / 总访问次数
- 平均访问时间:T_avg = 命中率 × Cache访问时间 + (1 – 命中率) × 主存访问时间
解题方法:
- 判断地址线位数与存储单元数;
- 按映射方式(直接映射、组相联、全相联)分析访问情况;
- 统计命中次数,计算命中率与平均访问时间。
5.补码加减溢出及判断
溢出判断法则:
- 两个正数相加结果为负数 ⇒ 溢出;
- 两个负数相加结果为正数 ⇒ 溢出;
- 也可以用进位判断法:溢出 = 符号位的进位 ≠ 次高位的进位
解题方法:
- 把整数转成补码(二进制);
- 按位加法(忽略末尾进位);
- 判断是否发生符号异常或进位冲突。
6.微指令的构成及控制存储器容量
控制存储器容量计算:
- 微程序控制存储器容量:控制存储器容量 = 微指令条数 × 每条微指令的位数(单位:bit)
- 若要转为字节:容量(Byte) = 容量(bit) / 8
解题方法:
- 明确控制字段数量与每个字段所需位数;
- 求出一条微指令长度;
- 根据微指令总条数,计算总容量。
7.根据要求设计机器指令
指令结构公式(以 R 型为例):[ 操作码 ] [ 寄存器1 ] [ 寄存器2 ] [ 目标寄存器 ] [ 功能码 ]
解题方法:
- 分析题设功能:是否需要立即数/偏移量;
- 确定所需字段:操作码、寄存器编号、地址等;
- 设置每个字段的位数,使总长度符合机器字长;
- 可进一步写出指令编码(二进制/十六进制)。
8.DMA相关
DMA 传输时间:DMA 传输时间 = 传输数据总量(Byte) / 传输速率(Byte/s)
解题方法:
- 确认 DMA 工作方式(突发、周期挪用、透明);
- 分析数据大小与传输带宽;
- 若涉及 CPU 与 DMA 竞争,则分析仲裁方案。
所有公式清单:
CPI = Σ (各类指令数 × 各自周期) / 总指令数
MIPS = 时钟频率(MHz) / CPI
可寻址空间 = 2 ^ 地址线位数(Byte)
传输率 = 数据位数 / 总传输时间(秒)
命中率 = 命中次数 / 总访问次数
T_avg = h × T_cache + (1 – h) × T_memory
控制存储器容量(bit) = 微指令条数 × 微指令位宽
补码加法溢出判断:正+正得负 / 负+负得正 ⇒ 溢出
或:符号位进位 ≠ 次高位进位 ⇒ 溢出
DMA 传输时间 = 数据总量 / 传输速率
2. 论文总结类文章中涉及的图表、数据等素材,版权归原出版商及论文作者所有,仅为学术交流目的引用;若相关权利人认为存在侵权,请联系本网站删除,联系方式:i@smallbamboo.cn。
3. 违反上述声明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