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个人摘录(第三讲 希腊形而上学的源端)

第三讲 希腊形而上学的源端

毕达哥拉斯学派

他们不是从时间上来追溯万物的源始,而是致力于探寻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借助亚里士多德的术语来说,他们注重的不是事物的质料因,而是形式因,即事物的本质。这是一种与自然哲学迥然而异的形而上学倾向,与自然哲学最初从具体的自然物出发的做法不同,这种倾向更加侧重于思想的抽象物。 这种形而上学倾向的第一个奠基者,就是与阿那克西美尼差不多同时代的毕达哥拉斯。

实际上,在古希腊,哲学、科学、宗教这三者是很难严格区分开来的。

这种运用最后使他体悟到数(比例)与万事万物甚至道德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那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即“数是万物的本原”。

然而,数又不是可以通过还原的方式寻找到的一个有形之物,而是只能通过思想的抽象能力,才能把握到的事物现象背后的一种规定性,即量的规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万物的本原”时,他一下子就把哲学提高了很多,把眼光投向了现象背后的本质或形式。

抽象就是把事物千差百异的感性现象抽掉,而去把握事物背后的规定性和共同本质。

一方面,毕达哥拉斯在解释数是如何构成万物时,仍然受自然哲学的影响,把数具象化,与形相联系。他认为数是万物本原,1则是数的本原(在毕达哥拉斯那里,1被神秘化了,它既不是奇数也不是偶数;但是它加一个奇数就构成了偶数,加一个偶数就构成了奇数,所以1是数的本原),而1以及由1构成的2、3、4等数都具有空间意义:1是一个点,2是一条线,3是一个面,4是一个体。从1产生出其他数,以及从数产生出万物的过程被他描述为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然后由体按照不同排列方式构成水、火、土、气这四种最基本的自然物质,最后再由水、火、土、气构成万事万物。

任何事物的性质都是由它背后的数量关系决定的。比如,1象征着理智(因为它是最基本的数),2象征着意见(因为它摇摆不定),4和9象征着正义(因为它们分别是第一个偶数2和第一个奇数3的平方),5象征着婚姻(因为它是第一个偶数与第一个奇数之和),8象征着爱情与友谊(因为八度音是谐音),10则象征着完满(因为它是1、2、3、4之和)。

循着这条带有神秘色彩的抽象路径,毕达哥拉斯进一步把事物的属性归纳为10对相互对立的范畴。在这10对范畴中,最基本的一对范畴就是奇数和偶数。然后,根据这一对基本范畴引申出另外9对范畴,即有定形与无定形(有限与无限)、一与多、右与左、阳与阴、静与动、直与曲、明与暗、善与恶、正方与长方。在这10对范畴中,前者都要优于后者,例如奇数优于偶数、有定形优于无定形,等等。

数是有定形的,但它只是在抽象的思想中才有定形,在感性世界中你却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这种抽象的有定形从现象的意义上说,即是无定形。这样一来,毕达哥拉斯就把有定形和无定形统一起来了。

数并非一个具象的自然物,但它却是决定着一切自然物生灭变化的恒常“命运”或“定数”,因此是一种无定形(现象意义上)的有定形之物(本质意义上)。有定形与无定形之间的这种辩证统一,不是通过阿那克西美尼那样寻找某种虚无缥缈的自然物(气)的方式完成的,而是通过一种形而上学的路径实现的,即从变动不居的现象背后抽象出某种常驻不变的本质。

这种思想倾向导致了西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产生,也为逻辑和神学的至上性奠定了基础。所以罗素总结说:“我相信,数学是我们信仰永恒的与严格的真理的主要根源,也是信仰有一个超感的可知的世界的主要根源。”“人们根据数学便设想思想是高于感官的,直觉是高于观察的。如果感官世界与数学不符,那么感官世界就更糟糕了……结果所得的种种启示就成了形而上学与知识论中许多错误的根源。”

爱利亚学派

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寻求万物的本原,在这个基本目标的指引下,自然哲学侧重于说明一与多的关系,形而上学则更加注重探讨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自然哲学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最终实现了一与多的统一,而希腊形而上学在其开端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明确地把“一”本身作为万物的本原。

爱利亚学派的第一位哲学家名叫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他是巴门尼德的老师,其鼎盛年大约在公元前530年。

克塞诺芬尼在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对当时希腊城邦中流行的多神论进行了怀疑和批判。

这个思想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大胆的,它颠覆了神创造人的传统观点,而主张神反而是被人创造出来的,这已经接近无神论的观点了。

因此,“存在”或神既然既不能从同类的东西中产生,也不能从不同类的东西中产生,那么它就只能是永恒的了。

现在,我们转向爱利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巴门尼德(Parmenides),他的鼎盛年是在约公元前475年。

“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或“是者是,不是者不是。”)

巴门尼德在克塞诺芬尼的影响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即存在和非存在。“存在”这个词在西方语言里与“是”“有”是相通的,即being,或者用动词不定式来表示即to be。这个概念在巴门尼德哲学中到底应该译为“存在”,还是译为“是”或“有”,学术界众说纷纭。

一句话,即指事物的本质;而所谓“非存在”就是指那个纷纭杂多、生灭变化的现象世界。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具有下面这些特性:第一,存在既不产生,也不消灭(他援用克塞诺芬尼的那个归谬论证来说明这一点);第二,存在是唯一无二的,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第三,存在是不变不动的,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即在自身之内;第四,存在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却不是无边无际的或无定形的,它被强大的必然性包围着,看起来有点像一个“滚圆的球形”。

这个概念到了柏拉图那里,就被明确表述为“理念”,即idea。

如果我们采用巴门尼德的术语把逻各斯叫作存在,把水、火、土、气等具体事物叫作非存在,那么巴门尼德的立场可以表述为:“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米利都学派的立场可以表述为:“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而赫拉克利特的立场则可以表述为:“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也存在”(这也是德谟克利特后来明确表示的立场)。

巴门尼德明确地宣称,有两条截然对立的道路,一条是真理之路,另一条是意见之路。前者主张“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后者则主张“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

只有一种观点才是真理,那就是坚持“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

所以只有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才追问本质问题,才通过概念思维来对本质进行规范;而动物从来都只执着于现象,动物不关注形而上学。

在巴门尼德看来,一个东西如果既不能被思维又不能被言说,那么它就什么也不是。

“语言是存在的家”,这是海德格尔的著名观点。哲学问题追溯到最后,就回到语言那里去了,因为哲学是用概念来进行思维的,而所有的概念都离不开语言。所以存在、思维与语言这三者是具有内在同一性的。

在结束巴门尼德哲学之前,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存在是很不相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他的存在不是指具体的存在物,而是指思想的抽象物,因此他所说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看起来不过是思维与思维自身的同一性罢了。到了柏拉图那里,存在就被叫作理念了(人们通常认为柏拉图的理念是摔成碎片的存在),而理念当然不能脱离思维。

巴门尼德——柏拉图意义上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其实就是指思维与本质之间的同一性,即唯有思维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对纷纭杂多的大千世界产生真理性的认识。

芝诺(Zenon)的鼎盛年大约是在公元前468年,他是巴门尼德的学生,也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诡辩思想家,而且被亚里士多德称为辩证法的奠基者。

芝诺的论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运动的否定,二是对多的否定。

芝诺论证的要害就在于,只强调运动的间断性而否认了运动的连续性。

他的这些论证的结论就是:运动是虚假的、荒谬的,真实的世界(存在)是不动的。

因此芝诺得出结论:存在不可能有部分和有大小,它只能是单一的。

芝诺由此得出结论,多会导致矛盾,因此是虚假的。

芝诺的这些带有诡辩色彩的论证无非是要说明,存在是不变不动和唯一无二的,他是通过归谬法和反证法而得出这个结论的。

图片[1] - AI科研 编程 读书笔记 - 【哲学】《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个人摘录(第三讲 希腊形而上学的源端) - AI科研 编程 读书笔记 - 小竹の笔记本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662629/

说明:本文每一行均为部分摘录,阅读连贯性可能较差,个人存档用,推荐购买正版书籍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