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整本书摘抄与总结梳理

希腊哲学

实际上,苏格拉底的追问方式已经包括了哲学思考的全部要素。如果苏格拉底追问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那他就和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没什么区别了。

《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中提到,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核心是摆脱神话对世界的解释,用理性追问 “世界本质”。从泰勒斯提出 “水是万物本源” 开始,哲学家们跳出 “神创论”,尝试用自然元素解释世界。苏格拉底是关键人物,他不纠结 “世界是什么”,转而关注 “人该如何活”,提出 “自知无知”,通过 “诘问法” 引导人们反思道德与真理;柏拉图继承他,提出 “理念论”——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比如我们看到的猫,都是 “完美猫理念” 的不完美复制品;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实证,他给万物分类,建立逻辑学体系,还提出 “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解释事物存在,为后来科学与哲学的发展打下基础。希腊哲学的核心精神是 “怀疑与追问”,不盲从权威,用理性探索世界与人生。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上帝给了亚当和夏娃人类自由意志,所以也必须让人类有作恶的可能。

作为把基督教与希腊哲学结合的关键人物,奥古斯丁在书中被描述为用柏拉图哲学 “为基督教辩护”。他解决了基督教的核心矛盾:“上帝全能全善,为何世界有恶?” 他提出 “自由意志论”—— 上帝给了人自由意志,恶是人类滥用自由的结果,而非上帝创造;还说 “原罪” 是人类的先天困境,人需靠信仰上帝获得救赎。他的《忏悔录》记录了自己从堕落走向信仰的过程,主张 “信仰先于理解”,认为人无法仅凭理性认识上帝,必须先有信仰,再用理性深化信仰。奥古斯丁的贡献是让基督教从单纯的宗教,变成有哲学逻辑的思想体系,奠定了中世纪 “神学 + 哲学” 的模式。

上帝的意义

上帝对于我们普通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是全知、全能、全善的。而且人类的灵魂必须永存不灭。

换句话说:

第一,上帝必须能够知道我们一生中所有的行为和遭遇。

第二,上帝必须有无上的善良,以便能对我们的行为进行公正的评判。这评判标准最好还能事先公开,比如通过《圣经》的教诲。

第三,上帝也必须有无上的能力,可以对每个人实行奖惩。

第四,必须保证每个人的灵魂不灭,这样未来的奖惩才有意义,不至于让我们陷入虚无的深渊。

只有具备了以上条件,上帝的存在才能为我们提供巨大的安慰,才能够指引我们的行动。

书中梳理了 “上帝” 在哲学中的角色变化:中世纪时,上帝是 “知识与道德的基石”—— 哲学家们(如托马斯・阿奎那)用理性证明上帝存在,认为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道德的来源(善就是符合上帝意志),人活着的意义是接近上帝;近代科学兴起后,上帝的 “功能” 逐渐被替代: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 “地球是上帝为人类创造的中心”,牛顿力学能用规律解释世界运行,无需再借 “上帝之手”;笛卡尔还需要上帝保证 “理性的可靠性”(因为他怀疑一切后,只有上帝能确保外部世界真实),但休谟、康德之后,上帝从 “知识领域” 退出 —— 休谟质疑 “上帝存在的证明”,康德说 “我们无法用理性证明或否定上帝”;到尼采时,直接喊出 “上帝死了”,意思是传统宗教与道德的基础(上帝)已崩塌,人类需要自己寻找意义。总体来看,上帝的意义从 “客观真理” 逐渐变成 “精神寄托”,是人类对终极关怀、道德根基的一种追问。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找到了答案:他想,不管我再怎么怀疑,”我怀疑”这件事是确定的,它肯定存在吧?那么,只要有了怀疑的念头,就说明”我”肯定是存在的——“我”要是不存在就不会有这些念头了。

笛卡尔被称为 “近代哲学之父”,他的核心目标是找一个 “绝对确定的知识起点”。书中说他用 “普遍怀疑” 的方法:怀疑感官(比如梦与现实难分)、怀疑外部世界(比如可能被魔鬼欺骗),但最后发现 “我在怀疑” 这件事无法怀疑 —— 如果 “我” 在怀疑,那 “我” 一定存在(不然谁在怀疑?),于是得出 “我思故我在”(拉丁语:Cogito, ergo sum)。这不是 “我思考所以我活着”,而是 “我有意识活动(怀疑、思考),所以‘我’这个意识主体必然存在”。这个命题是笛卡尔哲学的 “第一原理”,他从这里出发,推出 “上帝存在”(因为 “我” 是有限的,却能想到 “无限的上帝”,只能是上帝把这个观念放进我心里),再用上帝的 “全善” 保证外部世界真实(上帝不会骗我),最终建立起 “心灵(精神)- 上帝 – 物质” 的知识体系。“我思故我在” 的意义是第一次把 “人的意识” 当成哲学的核心,开启了 “主体性哲学” 的时代。

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书中解释,形而上学是哲学的 “基础分支”,研究 “世界本质”“存在本身” 这类超越经验的问题 —— 比如 “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存在有什么规律?”“灵魂是否存在?”。它的名字来自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把 “物理学之后” 翻译为 “形而上学”,参考自《易经》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核心是 “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中世纪形而上学围绕 “上帝” 展开,比如 “上帝的属性”“上帝与世界的关系”;近代形而上学则转向 “理性”,笛卡尔追问 “知识的本质”,斯宾诺莎追问 “实体的本质”;但康德批判传统形而上学,说它试图用理性去认识 “超出经验范围的事物”(比如上帝、灵魂、宇宙整体),而理性一旦超出经验,就会陷入矛盾(二律背反),所以传统形而上学是 “不可能的”。形而上学的价值不在于找到最终答案,而在于它是人类对 “终极问题” 的本能追问 —— 即使知道理性有局限,依然想探索世界的本质。

二元论&唯我论

  • 二元论:主要指笛卡尔的 “身心二元论”。书中说笛卡尔认为世界有两种独立的 “实体”:一是 “精神实体”(心灵),特点是能思考、无广延(不占空间);二是 “物质实体”(身体、外部世界),特点是有广延、不能思考。心灵和身体能互动(比如心灵想 “抬手”,身体就会动),但这个 “互动如何发生” 成了难题 —— 精神没有空间,怎么影响有空间的身体?后来的哲学家要么想办法调和(如斯宾诺莎的一元论),要么否定其中一方(如贝克莱否定物质)。二元论的影响是让 “心灵” 与 “物质” 对立起来,成了近代哲学的核心矛盾之一。
  • 唯我论:是二元论的极端延伸。书中说它的逻辑是 “我只能确定自己的意识存在,外部世界和他人都可能是我的意识产物”—— 比如你看到的桌子、朋友,可能只是你脑海里的幻觉,就像在梦里一样。唯我论在逻辑上无法被反驳(因为你无法证明 “除你之外还有其他意识”),但实践上毫无意义 —— 如果真相信唯我论,人就无法正常生活(比如不会吃饭,因为 “饭” 可能是幻觉)。哲学家们大多不认同唯我论,笛卡尔也通过 “上帝存在” 推出外部世界真实,避免了唯我论的陷阱。

实体一元论

简单地说,世间万物皆为上帝,我自己也为上帝的一部分。那么我与上帝同在,自然充满无限的力量。

复杂地说,实体永远存在,我属于实体,那么我也可以永远存在。即便肉体消失了,我也是实体的一部分。而且一想到我和世间万物都是一体的,就可以感受到无限的力量和安全感、也就什么都不怕了。

再者,实体是善的,作为实体一部分的事物,即便单独看是邪恶的,它本身也是为了善的目的而存在,也是善的一部分。因此无论多么丑恶的现象,我们都应该宽容接受。

斯宾诺莎的学说大致如此。

主要是斯宾诺莎的哲学观点,用来解决笛卡尔二元论的矛盾。书中说斯宾诺莎认为 “世界上只有一种实体”,这个实体就是 “上帝”(或 “自然”,他说的上帝不是人格化的神,而是整个宇宙的本质)。实体是 “自因的”(自己是自己的原因,不需要其他东西创造)、无限的(没有边界,包含一切),而 “心灵” 和 “身体” 不是独立的实体,只是实体的两种 “属性”—— 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本质都是硬币,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比如你 “想喝水”(心灵属性)和 “拿起杯子”(身体属性),不是心灵影响身体,而是实体的两种属性同时表现出来。实体一元论的意义是消除了身心互动的难题,还提出 “自由是认识必然”——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没认识到自己是实体的一部分,被欲望控制;一旦用理性理解了实体的规律(必然),就能顺应规律,获得自由。

理性主义v.s.经验主义

图片[1] - AI科研 编程 读书笔记 - 【哲学】《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整本书摘抄与总结梳理 - AI科研 编程 读书笔记 - 小竹の笔记本

近代哲学的两大流派,核心争论是 “知识的来源”:

  • 理性主义:代表人物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书中说他们认为 “知识来源于理性,而非经验”—— 人有 “天赋观念”(比如逻辑规律、数学公理),不需要通过感官体验,只要用理性推理,就能得出普遍、必然的真理。比如笛卡尔从 “我思故我在” 推出整个知识体系,斯宾诺莎用几何方法(公理 – 定理)写《伦理学》,都相信理性能直接把握本质。
  • 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洛克、贝克莱、休谟。书中说他们认为 “知识来源于经验,没有先天的天赋观念”—— 心灵就像 “白板”,所有知识都是通过感官(看、听、摸)获得的,理性只是整理经验材料的工具。比如洛克说 “观念要么来自感觉,要么来自反思(对感觉的思考)”,贝克莱更极端,说 “存在就是被感知”(没有被感知的事物不存在),休谟则把经验主义推到极致,怀疑一切非经验的知识(比如因果律)。

两派的争论最后被康德调和 —— 康德说 “知识需要理性和经验结合”:经验提供材料,理性提供整理材料的 “先天形式”(如时空、因果),两者缺一不可。

莱布尼茨-单子论

莱布尼茨的公设是这样的:

物质是占据空间的,对吧?那么只要是能占据空间的东西,就可以被分成更小、更简单的东西。

物质被无限地分下去,最后剩下的,一定是不占据空间的“东西”——要是占据空间就能再分下去了。

这“东西”不占据空间,所以它不是物质。所以它是精神。

所以一切物质都是由精神组成的。

莱布尼茨给这些不能再分了的、不占据空间的东西起名叫“单子”,他的理论也就被称为“单子论”。

莱布尼茨的世界是由一群极小的精神组成的,斯宾诺莎的世界里,所有物体是一个整体。

莱布尼茨是理性主义的最后代表,单子论是他的形而上学核心。书中说莱布尼茨认为 “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不是物质(因为物质可分割),而是‘单子’”。单子是 “精神性的、不可分割的、没有窗户的”——“没有窗户” 意思是单子之间不互动,不会受其他单子影响;但世界看起来是和谐的(比如你抬手时,身体和心灵配合),这是因为上帝在创造单子时,就给每个单子设定了 “预先的程序”,让它们的变化 “同步”,就像无数个精准的钟,虽然不相连,但时间完全一致,这就是 “前定和谐”。每个单子都能 “反映整个宇宙”—— 就像一滴水里能看到太阳,单子的等级越高(比如人的灵魂单子),反映宇宙的清晰度越高;等级低的单子(比如石头的单子),反映就很模糊。单子论的意义是用 “精神实体” 解释整个世界,试图解决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矛盾,但也因为过于依赖 “上帝的前定和谐”,显得有些牵强。

机械论

用物理学来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这种观点就叫作“机械论”。机械论就是除掉了辩证法之后的唯物主义,也可以叫作“机械唯物主义”。

对于理性主义,机械论者就更不屑一顾了。机械论者不相信这世上存在什么高于客观世界的理性。他们认为精神是由物质决定的,精神世界也要符合物理定律。

然而机械论也有弱点。虽然人们可以通过实验证明物质能对意识产生严重的影响,可以证明人类不能靠思想意念去改变物质,但是也仍旧不能严格证明意志完全由物质决定。当一个人的身体丧失生理功能而死去的时候,我们看到他一动不动,对刺激没有反应,我们认为他的意识消失了。但我们如何去证明这一点呢?

书中说机械论是近代科学革命的产物,核心是 “世界像一台机器,一切现象都能用物理规律解释”。比如伽利略、牛顿用数学公式描述物体运动,霍布斯认为 “人也是机器”—— 身体是齿轮,欲望是动力,思考是大脑的机械运动;笛卡尔也说 “动物是机器”,只有人有心灵。机械论的优点是推动了科学发展,让人类能精准预测自然现象(比如预测行星轨道);但缺点也很明显:它否定 “目的” 和 “意义”—— 世界没有终极目的,只是按规律运转,人也没有自由意志(因为人的行为都是物理规律决定的),这就冲击了传统道德(如果人没有自由,怎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宗教(如果世界是机器,上帝就不需要来 “维护” 了)。后来的哲学家(如康德)都在试图解决机械论带来的 “自由与决定论” 的矛盾。

决定论

决定论的意思很简单,既然世间万物都可以用物理规律来解释,那么每一个事件之间必然要遵循严格的因果关系。如果人的意识是完全由物质决定的,那肯定也得服从严格的物理定律。那么,整个世界该如何发展,该走向何处,都是由自然定律决定好了的。

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一旦我们接受了最严格的决定论,那就意味着人类没有了自由意志。因为我们的意识是由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决定的,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又是由物理定律决定的,所以,我们头脑中的每一个念头,在前一秒钟已经被决定好了。

既然一切都是决定好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奋斗,为什么还要劳动?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人类只是被操控的木偶活着听从因果律摆布,死后化为虚无,那还有什么人生意义呢?这还算次要的,更要紧的是,人之所以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因为人有自由。

从机械论延伸出的哲学观点,书中说它的核心是 “一切事件都有原因,且原因必然导致结果,所以未来是可预测的”。比如拉普拉斯提出 “拉普拉斯妖”:如果有一个 “妖” 知道宇宙中所有粒子的初始状态和物理规律,它就能算出宇宙过去和未来的一切 —— 包括你明天吃什么、说什么话。决定论的关键矛盾是 “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如果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过去的原因(比如基因、环境、教育)决定的,那 “自由意志” 就是幻觉,人就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犯罪不是 “我选择的”,而是被原因决定的)。斯宾诺莎接受决定论,认为 “自由是认识必然”—— 知道自己被什么决定,就能坦然接受;休谟则质疑决定论,说 “因果律只是经验的习惯联想,不是必然规律”,间接削弱了决定论的基础。

休谟-反因果律

同样是经验主义,洛克只能算是初窥门径,休谟就能把经验主义发挥到极致。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就算我们怀疑一切事物,“我”这个概念是怎么也怀疑不了的。换句话说,“我”的概念可以超越一切事物。可是休谟觉得这个说法不对。

休谟认为,我们所谓的“我”,不过是一堆经验片段的集合而已,并没有一个独立于经验的、实在的“我”存在。

休谟和笛卡尔一样被苏格拉底附体了。他打算用怀疑论来抛掉前人所有不可信的经验。休谟想,有什么知识是切实可信的呢?第一种是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比如几何学,它自身是不矛盾的,完全符合逻辑规则,而且不依赖经验存在。第二种可靠的知识是我们自己感受到的经验,摸到什么、看到什么,这些都是可信的。

人类仅有两个获得知识的办法,一个是靠演绎推理(而且没得到新的知识),一个是靠经验。

只靠理性是无法察觉因果律的。休谟认为,人相信因果律其实是一种心理错觉,只因为我们发现两件事总在一起发生,我们就期待它们能再次一起发生。但这其中并没有可靠的根据。我们在经验中发现的仅仅是相关性,永远无法发现因果性。

休谟是经验主义的 “终结者”,他对因果律的批判是哲学史上的 “大地震”。书中说休谟认为 “因果律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对经验的习惯联想”。比如我们看到 “太阳晒” 之后 “石头热”,就认为 “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但实际上,我们能观察到的只是 “太阳晒” 和 “石头热” 这两个现象的 “恒常联结”(总是先后出现),却看不到 “原因导致结果” 的 “必然联系”—— 你怎么确定明天太阳晒,石头还会热?怎么确定不是其他看不见的因素导致石头热?休谟说,因果律是人类的 “心理习惯”:因为过去无数次看到 A 之后跟着 B,就默认 A 是 B 的原因,但这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这个批判动摇了科学的基础 —— 科学的核心就是找因果关系,如果因果律只是习惯,那科学规律就不是 “必然真理”,只是 “大概率的经验总结”。休谟的怀疑论让康德 “从独断论的迷梦” 中醒来,促使康德重新思考 “知识的可靠性”。

康德-物自体

那过去的哲学家呢,都认为我们的认识要符合客观世界,但是讨论了半天都没有结果。康德认为,我们应该把主客观世界的关系颠倒过来!

人类永远无法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面目。人类所感受到的这个世界,都是通过人类心灵中某个特殊的机制加工处理过的。这个负责加工的机制,我们起个名字叫作“先天认识形式”。世界的真面目,起个名字叫“物自体”(也被译作“自在之物”)。人类感觉到的世界,也就是“物自体”经过“先天认识形式”加工后得到的东西,我们把它(们)叫作“表象”。

在康德的哲学世界里,所有的知识(也就是来自物自体的知识)都要先经过人类心灵的加工,才能被人类认识。所以他自比哲学界的哥白尼,在他的哲学里,不是心灵去感受经验,而是心灵加工和生产出了经验。当然,这加工过程并不是任意的。

康德认为,这世界(物自体)是人类永远无法真正认识的,人类只能看到被扭曲了的世界(表象)。但是由于每个人对真实世界的扭曲方式(先天认识形式)都是相同的,所以人类看到的同一个东西的感受还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察觉不到真实的事物是否被扭曲了。所以这个世界观并不和我们的生活经验相悖。

康德认为,我们这个先天认识形式里,包含了很多用来处理物自体的工具(一共有十二个先天范畴),其中一个就是因果律。

那么,人的自由意志又在哪儿呢?我们自己的意识就是物自体啊!因果律只存在于先天认识形式里,并不存在于物自体中。物自体是自由的,我们自己的意识也是自由的。换句话说,康德让人的意志受到了先天认识形式的严密保护,因果律不能穿透先天认识形式去控制人的内心意志,所以人仍旧是自由的。当然,这也意味着作为物自体的自我意识,是没法被我们察觉和把握的。也就是说,科学是永远无法研究人的自由意志的。

康德的世界观说,自由意志属于物自体。康德又说,我们无法了解物自体,所以我们无法用理性来讨论自由意志的问题。

康德认为表象世界存在因果律,并不能因此说表象世界就是一个决定论的世界。这是因为,我们的自由意志会影响表象世界:我可以凭借自己的自由意志,想拿起杯子就拿起来。既然我们的自由意志不受因果律的控制,那么表象的世界也就不是一个决定论的世界了。

一个知识如果不具备时间、空间和因果律的要素,我们就完全不能理解。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有关于某物的知识,这知识必定伴随着时间、空间和因果律等概念。时间、空间和因果律这些概念是先于我们的经验而存在于我们思维中的。歌德将康德的理论生动地解释为:“如果我不是从一开始就心里装着这个世界,即使睁着眼睛,我也看不见。”

为了证明世界上存在着不可认识的物自体,康德还提出了四组“二律背反”命题。所谓“二律背反”,就是一些关于“空间是不是有限”之类的形而上学问题。康德一一讨论这些问题,发现这些问题无论是证明为真还是为假,都是成立的。换句话说,要靠理性去研究这些命题,得出的都会是自我矛盾的答案。康德认为,这背后的原因就是,这些命题讨论的内容不在表象世界中,而是属于物自体的世界,是我们的理性无法认识的。

康德用他的形而上学把科学和宗教分成了两个领域:科学研究的是表象世界,宗教面对的是物自体的世界,所以我们不能用科学和理性去质疑宗教,同时宗教也没有必要打压科学。

康德为了回应休谟的怀疑论,提出了 “物自体” 的概念。书中说康德把世界分成两部分:一是 “物自体”(也叫 “自在之物”),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比如桌子本身、苹果本身);二是 “现象”,指物自体通过人的 “先天认识形式”(比如时空、因果、实体)呈现给我们的样子。康德认为 “人无法认识物自体本身”—— 因为我们认识事物时,必须用自己的 “先天形式” 去整理经验材料,就像戴了一副有色眼镜,看到的都是经过眼镜过滤的 “现象”,而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物自体)。比如 “时空” 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的 “先天直观形式”—— 我们只能用 “时间” 和 “空间” 去理解事物,没有时空,我们就无法感知任何东西;“因果律” 也不是客观规律,而是人的 “先天知性范畴”—— 我们用因果律去整理经验,所以才会觉得 “凡事有因”。物自体的意义是:一方面保留了 “客观世界存在” 的可能(避免唯我论),另一方面限定了理性的范围(理性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物自体),解决了休谟的怀疑论(科学规律虽然不是物自体的规律,但在现象界是普遍、必然的)。

黑格尔-绝对精神

康德的真理静止不动,黑格尔的真理是在运动的。

传统的逻辑,也就是我们一般人能接受的逻辑,都要遵守“矛盾律”。“矛盾律”的意思是,一件事不能自相矛盾,事物和事物之间也不能互相矛盾。可是黑格尔说,这并不是世界的真相。他认为,世界不是容不得矛盾,而是恰恰相反、到处都是矛盾,矛盾就是世界的本质。

黑格尔认为,矛盾的双方虽然可以共存,但是处在互相冲突的动态之中。事物的正题和反题会发生强烈的冲突,这个冲突的结果并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而是正题和反题最终化为“合题”,进行了一次升华。

因为所有的正题都可以找到它的反题,所以新的合题产生之后,它的反题也随之产生,这样就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又要有新的冲突和升华,再产生新的合题。这样,事物就不断地进化,最后达到最高等级,“绝对精神”自己认识了自己,整个人类也进步到最终的状态,哲学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因为黑格尔自认为找到了绝对真理,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个真理又不是虚幻缥缈的,而是和现实世界紧密结合的不会让我们在空洞的概念中不知所措;这个真理又是运动的、有方向的,不会让我们知道答案后无所事事;那我们就应该按照黑格尔的指导,好好学习他的哲学,最终洞察真理,完成“绝对精神”的自我显现,这就是人生的最大意义啊。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顶峰,书中说他的核心概念 “绝对精神” 是 “宇宙的本质,也是一种客观的、发展的精神”。绝对精神不是人的精神,而是比人更高的 “客观精神”,它通过 “辩证法”(正题→反题→合题)不断发展:首先是 “逻辑阶段”—— 绝对精神以纯概念的形式存在,通过辩证法自我发展;然后是 “自然阶段”—— 绝对精神 “外化” 自己,变成自然世界(比如山河、动物、人);最后是 “精神阶段”—— 绝对精神通过人类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宗教、哲学)回到自身,实现 “自我认识”。黑格尔认为 “历史是绝对精神发展的过程”,所以历史有规律、有目的(朝着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前进),个人只是绝对精神实现自身的 “工具”—— 比如拿破仑是 “世界精神的代言人”,即使他本人有私心,也在推动历史发展。黑格尔的哲学是 “客观唯心主义”,也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最后高峰,后来被马克思批判(马克思把 “绝对精神” 颠倒为 “物质”,提出历史唯物主义)。

叔本华-生命意志

“生命意志”也就相当于是叔本华体系里的“物自体”。它是一股永不停歇的力量。这股力量驱使着万物去运动,去发展。而且不仅我们自己有“生命意志”,万事万物的背后都有,而且都是同一个“生命意志”。宇宙万物背后的物自体是同一个。

叔本华认为,万物的物自体是统一的、只有一个,就是“生命意志”。

在叔本华的世界观里,生命意志是最本质的,而我们所看、所想的世界,都是建立在生命意志之上的表象。包括我们的理性,也是生命意志创造出来的。叔本华又认为,生命意志本身有自己的欲望和目的。那我们想,生命意志为什么要创造出理性呢?答案是:用来满足它自己的欲望。

人不会因为满足欲望而停下脚步。满足不了欲望,人会痛苦。满足了欲望,人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欲望,还是会痛苦。悲剧的一个表现,是人没有自由意志。在叔本华看来,人虽然表面上是自由的,但其实是在受生命意志的控制。人类就算有自由,也是一种被奴役的、极为悲惨的自由。欲望除了能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痛苦,还会带来自私和竞争。

那怎么办?最根本的办法,是消灭欲望。注意啊,是消灭欲望,不是克制。克制欲望的时候,人还是有目标、有欲求的——欲求的是“无欲的状态”。他认为,人在欣赏真正艺术的时候,内心是不带欲望的,也是忘我的。人在非理性状态下审视自己的内心,才能感受到生命意志。所以,最伟大的艺术品反映的是生命意志的真相。

康德说物自体是人不能认识到的,叔本华却详细描述了一番物自体,指明了物自体就是生命意志,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各种欲望。

叔本华受康德影响,但把康德的 “物自体” 改成了 “生命意志”。书中说叔本华认为 “宇宙的本质是生命意志”—— 这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冲动,核心是 “求生存、求繁衍”:比如植物向上生长是为了生存,动物交配是为了繁衍,人的欲望(食欲、性欲、权力欲)也是生命意志的体现。生命意志是痛苦的根源 —— 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会痛苦,满足了之后会空虚(然后又产生新的欲望),所以人生就是 “痛苦 – 空虚 – 痛苦” 的循环。摆脱痛苦的方法是 “否定生命意志”:第一步是通过艺术(尤其是音乐,因为音乐直接反映意志)暂时摆脱欲望;第二步是通过哲学反思,认识到生命意志的本质;最高级是 “禁欲”—— 主动放弃欲望(比如吃素、不结婚),彻底否定生命意志,达到 “涅槃” 般的平静。叔本华的哲学是 “悲观主义”,但也开启了西方哲学的 “非理性主义” 潮流(不再把理性当核心),影响了尼采、弗洛伊德。

尼采-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这词指的并不是政治权力,而是一种类似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的物自体,是一股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有创造力的,永不停息的欲望。

尼采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权力意志”,但是外在的表现不一样。弱者表现为追求自由、解放,就好比一个奴隶对奴隶主愤愤不平地说:“凭什么这样对我!”而真正的强者呢,就像刚才说的,表现为征服和创造。这种人往往是历史上有名的伟人、英雄和艺术家。

根据对“权力意志”的不同态度,尼采把人分成了强者和弱者。强者的特征是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勇于牺牲、善于创造。弱者相反,特点是胆小、保守、善妒、虚伪。

尼采把道德分成了两种。第一种道德是属于弱者的道德,尼采叫它奴隶道德(又叫“畜群道德”)。表面的内容是同情、仁慈、谦卑、平等。其实本质上,是弱者为了掩盖自己对强者的恐惧、嫉妒和自私,借助奴隶道德去限制强者。第二种道德是强者的道德,尼采叫它“贵族道德”(又叫“主人道德”)。这种道德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特立独行、崇尚强大、鄙视软弱、追求创新、拒绝平庸。它代表了生命积极的一面。

尼采推崇强者,可是他发现,大部分强者都被奴隶道德压抑着,不能摆脱弱者对他们的束缚。因此,尼采希望“超人”出现。“超人”指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且能摆脱奴隶道德,不被弱者束缚的强者。

尼采认为,叔本华主张的禁欲啊,欣赏艺术啊,都是胆小者的逃避,一个强者应该选择迎难而上:人生虚无,那我就用我的双手创造意义;人生注定是苦,那我就迎接痛苦,因为痛苦是我变成强者的必经之路。

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意志论,但把 “生命意志” 升级为 “权力意志”。书中说尼采的 “权力意志” 不是 “追求权力”(比如政治权力),而是 “追求自我超越、自我强大、自我创造” 的本能 —— 比如人想变得更聪明、更勇敢、更有创造力,生物想进化得更适应环境,都是权力意志的体现。尼采最著名的观点是 “上帝死了”—— 传统宗教和道德(基督教道德)是 “奴隶道德”,它压抑人的权力意志,把 “软弱”“顺从” 当成善,把 “强大”“进取” 当成恶;尼采主张 “超人哲学”,超人是能摆脱奴隶道德,敢于肯定自己、创造价值的人(比如古希腊的英雄)。他还提出 “永恒轮回”—— 如果时间无限,宇宙会不断重复现在的样子,所以人要活得 “值得重复”,勇敢地实现自己的权力意志。尼采的哲学强调 “个体的力量”,反对虚无主义,但也因为被纳粹误解(把 “超人” 当成 “优等民族”),一度背上骂名。

克尔凯郭尔-信仰飞跃

克尔凯郭尔特别强调个人的选择。真正活着的人,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这个选择不能是纯理性的。真正的选择超越了理性,真正的信仰也超越了理性。克尔凯郭尔说,真正的选择是一种飞跃;信仰上帝这件事,是一个“信仰的飞跃”。更进一步说,上帝拥有无限可能性。自由的选择是实现无限可能性的过程,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在接近上帝。

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揭示了一对矛盾:形而上学和自由意志的矛盾。形而上学的目的是什么?是用理性的方法找到终极真理。这个真理至高无上,可以指导我们的一切行为。

克尔凯郭尔是 “存在主义的先驱”,书中说他反对黑格尔的 “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把个人淹没在 “绝对精神” 和 “历史规律” 里,而克尔凯郭尔认为 “哲学应该关注个体的存在,尤其是个体的主观体验”。他认为 “信仰是个人的、主观的,不能靠理性论证”—— 比如相信上帝,你无法用逻辑证明上帝存在(传统的 “上帝存在证明” 都是无效的),只能靠 “信仰飞跃”:在理性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纵身一跃” 选择相信。信仰是一种冒险,也是一种 “绝对的承诺”—— 你选择相信上帝,就要把自己的全部存在交给信仰,不怀疑、不退缩。克尔凯郭尔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审美阶段”(追求感官快乐,比如享乐主义)、“伦理阶段”(遵守道德规范,比如做一个好人)、“宗教阶段”(通过信仰飞跃,进入与上帝的直接关系),只有达到宗教阶段,人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者。

进化论-达尔文

第一,生物的基因信息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第二,在遗传的时候,基因会发生不可控制的随机变异。

第三,整个生物种群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因为食物有限、天敌捕食,每一代诞生的新生物中的大部分都会死掉。又因为生物内部的生殖竞争(比如雄性抢夺雌性),每一代又有很多生物无法生出后代,繁衍自己的基因。

第四,生物后天的变化在大部分情况下不能改变基因。

进化论是一个假说,但也是一个绝妙的假说。

书中说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对哲学的冲击远超科学 —— 它彻底打破了 “神创论” 和 “人类中心主义”:首先,人不是上帝创造的 “特殊物种”,而是从猿进化来的,和其他生物没有本质区别;其次,进化没有 “目的”,不是 “从低级到高级” 的进步,而是 “适者生存”—— 生物的变异是随机的,能适应环境的变异被保留,不能适应的被淘汰,人类只是 “适应了地球环境的一种生物”,不是宇宙的中心。进化论对哲学的影响:一是动摇了传统道德的基础(如果人是进化来的,没有上帝赋予的 “善性”,道德该如何定义?);二是催生了 “社会达尔文主义”(错误地把 “自然选择” 用到人类社会,认为 “弱肉强食” 是合理的,为种族歧视、侵略战争辩护);三是让哲学家开始思考 “生命的意义”—— 如果生命没有神的目的,只是进化的结果,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达尔文本人没有直接回答,但他的理论为后来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埋下了伏笔。

逻辑实证主义-维特根斯坦

逻辑实证主义者也是这么想的。他们要进行一项伟大的工程,要用严谨的逻辑符号代替之前所有的哲学观点,用逻辑的方法分析前人的一切命题,最终把整个哲学世界都用逻辑符号重铸一遍。光用逻辑符号重铸,还只是第一步。逻辑实证主义还强调“实证”。

逻辑实证主义者想得不错,他们要发动一场继承苏格拉底、笛卡尔和休谟怀疑精神的运动,他们要用逻辑工具去一一考查所有的哲学命题,把所有没有意义的、不可证实的命题都剔除出去。剔除到最后,只剩下了两种命题。一种是重言式命题,就是类似于“桌子是桌子”这样的话。还有一种命题,是类似“这朵花是红色的”之类描述片断经验的命题。虽然是新知识,但是无法形成普遍真理。

维特根斯坦发现,语言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逻辑分析上。同样的一句话,说话的情境不同,说话人的语气、表情、手势不同,常常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换句话说,每一个情境都给语言制定了不同的规则,语言得和规则结合在一起,才能显示真正的意思,而这规则又是没有逻辑可言的。

维特根斯坦揭示的,其实是理性思维和现实的矛盾。

逻辑实证主义的理想很好,要坚持绝对的理性、绝对的正确,可是最后发现,这个绝对的理性却得不到任何有意义的结论,连个普遍的理论都得不出来。

逻辑实证主义是 20 世纪的 “科学主义哲学”,核心受维特根斯坦早期著作《逻辑哲学论》影响。书中说逻辑实证主义的核心原则是 “证实原则”:一个命题有意义,当且仅当它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如果无法被经验证实,就是 “无意义的伪命题”。比如 “今天下雨” 是有意义的(能去外面看是否下雨),“2+2=4” 是有意义的(能通过计算证实),但 “上帝存在”“人生有意义”“世界的本质是精神” 这些命题,无法被经验证实或证伪,所以是 “无意义的”,应该从哲学中排除。逻辑实证主义想让哲学 “科学化”,只研究 “有意义的命题”(比如分析科学语言的逻辑),但它的问题很明显:“证实原则本身无法被经验证实”——“一个命题有意义当且仅当能被经验证实”,这个原则自己能不能被经验证实?如果不能,它自己就是无意义的。维特根斯坦后期也放弃了早期观点,在《哲学研究》中提出 “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认为语言不是用来 “描述事实” 的,而是在不同的 “语言游戏”(比如日常对话、科学研究、宗教祈祷)中有不同的意义,不能用 “证实原则” 一刀切。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思路不一样,逻辑实证主义看到的是科学的严谨性,希望哲学也能和科学一样严谨。实用主义则看重科学的实用性,看到科学家没哲学家那么多废话、在科学研究中什么理论好用就相信什么。实用主义者觉得,哲学也得像科学这样,不再说空话,不再讨论空泛的大问题,而是重视哲学的实用性。

实用主义是美国本土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皮尔士、詹姆斯、杜威,书中说它的核心是 “有用即真理”—— 真理不是客观存在的 “永恒不变的东西”,而是 “能带来实际效果、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观念”。比如 “地球是圆的” 这个真理,不是因为它 “符合客观事实”,而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航海、预测日食(有用);如果有一天,“地球是方的” 这个观念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那它就会成为新的真理。实用主义不关心 “观念的本质是什么”,只关心 “观念的效果是什么”,还强调 “行动”—— 知识是在行动中形成的,真理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不是固定的)。杜威把实用主义用到教育上,提出 “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詹姆斯把实用主义用到人生选择上,说 “如果相信一个观念能让你的人生更幸福,那你就有理由相信它”(比如相信 “人生有意义”,即使无法证实,只要它有用,就是 “对的”)。实用主义的优点是务实、灵活,符合美国 “创新、进取” 的文化;缺点是可能导致 “相对主义”(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 “对我有用的真理”)。

证伪主义

波普尔看出了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检验科学理论的重要标准:可证伪性。

具体来说:科学理论必须能提出一个可供证伪的事实,假如这个事实一经验证,便承认该理论是错的。如果暂时没有人能证明它是错的,那它暂时就是真的。

在休谟看来归纳法不可靠。证伪主义的回答是,没错,用归纳法总结出的科学理论是不可靠的,我们的应对办法是:在它被证明不可靠之前,凑合着用。

证伪主义的科学观是,人类提出的各种科学理论有点儿像是基因突变,科学家们发散思维,想出各种充满想象力的假说。证伪就如同自然环境对基因的筛选,经不住证伪的假说都被淘汰,留下的都是经得住检验的,也就是暂时正确的科学理论。

证伪主义认为,检验正确并不为科学做贡献,只有检验出科学理论是错的,才是真正为科学做贡献。

有一种社会观念认为,历史的发展轨迹是必然的,这种观念叫作“历史主义”,黑格尔和马克思就持有这样的观点。历史主义的逻辑是,既然自然社会存在规律,那么历史也应该有规律。但证伪主义认为,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所有的理论都可能是错的。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历史的必然规律”。而且科学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难以预测的。就比如在牛顿时代,没人能够预测相对论的出现,也没人能预测牛顿理论将会在哪里出问题。因此,预测未来的历史规律,一劳永逸地设计一种绝对正确的政治制度,也是不可能的。用钱穆先生的话说:“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要求下生长。”

证伪主义的政治观,最关心的不是谁制定的政策,而是无论谁制定的政策,都不能成为绝对真理。

可以随时“纠错”而不是“多数说了算”,这才是波普尔等人眼中的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

形而上学追求的是绝对真理,而绝对真理恰恰是不可证伪的–因为“可证伪”就意味着“可能会错”,就不可能是“绝对为真”。

证伪主义是波普尔提出的,用来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 “证实原则”。书中说波普尔认为 “科学理论无法被经验证实,只能被证伪”。因为经验是有限的 —— 你看到 1000 只白天鹅,也不能证实 “所有天鹅都是白的”(第 1001 只可能是黑的);但只要看到 1 只黑天鹅,就能证伪 “所有天鹅都是白的”。所以科学的本质不是 “能被证实”,而是 “能被证伪”—— 一个理论如果有 “可证伪性”(能说出哪些经验会让它失效),就是科学理论;如果没有(比如 “上帝存在”,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能证伪它),就是非科学理论(不是 “错误的”,只是 “不科学”)。波普尔还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是 “猜想 – 反驳”:科学家提出大胆的猜想(理论),然后通过经验不断检验、反驳它,被证伪后再提出新的猜想,如此循环,不断逼近真理。比如牛顿力学被爱因斯坦相对论证伪,就是科学发展的例子。证伪主义的意义是解决了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也让人们意识到 “科学不是绝对真理,而是不断发展的猜想”。

奥卡姆剃刀

由中世纪哲学家奥卡姆提出,书中说它的核心原则是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beyond necessity),简单说就是 “用最简单的理论解释现象,不要加多余的假设”。比如解释 “苹果落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个简单的公式)比 “苹果里有个小神仙在拉它”(多了 “小神仙” 这个实体)更符合奥卡姆剃刀;解释 “人为什么会做梦”,心理学的 “潜意识活动” 比 “鬼魂在托梦”(多了 “鬼魂” 这个实体)更简单。奥卡姆剃刀不是 “真理”,而是一种 “思维工具”—— 它不能保证简单的理论一定正确,但能帮助我们排除冗余的假设,提高思考效率。在科学中,它是 “简单性原则” 的来源(科学理论追求简洁);在哲学中,它常被用来批判复杂的形而上学假设(比如不需要假设 “理念世界”“单子” 等实体,就能解释世界)。

萨特-存在主义

“荒谬”是存在主义指出的病症。

永远存在的选项是随波逐流,比如选择一个宗教而不要抱有疑问,信就好了;或者选一个别人都相信的人生意义,跟着做就是了。绝大多数人就是这样生活的,他们一辈子虽然或多或少地直面过几次世界的荒诞,但是每次都通过逃避、自我安慰、“调整心态”把这件事躲过去,最后在自我安慰中走向死亡,过完一生。这样的人生也没什么不好。然而,这属于苏格拉底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属于克尔凯郭尔厌恶的从众群氓,属于尼采口中的弱者和奴隶,属于读了哲学就跟没读一样,思考哲学问题之前是啥样,思考之后还是啥样。

所以,存在主义者们开辟出了另一条路。这条路是从萨特的名言“存在先于本质”开始的。

只有自由的选择才能体现。萨特认为,人的本质在哪儿呢?就在人的每一次自由的选择里。

真正的自由不是听从大众的选择,这是克尔凯郭尔已经批判过的。真正的自由也不是不经思考随便一选–假如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是通过掷骰子决定的,我们不会认为自己拥有自由意志。真正的自由也不是听从自己的欲望–假如每一个决定都听从欲望,那我们就是最低等的动物了,那也不具备自由意志。真正的自由意志,是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思考的是什么呢?思考的是我能不能为我的选择负责。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书中说他的核心观点是 “存在先于本质”—— 传统哲学认为 “人有先天的本质”(比如上帝创造人时赋予的本质,或理性规定的本质),而萨特认为 “人首先存在(出生),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创造自己的本质”。比如你不是 “天生就是好人”,而是通过 “帮助别人”“诚实待人” 这些选择,才成为 “好人”;你也不是 “天生就是画家”,而是通过 “每天画画”“参加展览” 这些行动,才成为 “画家”。“存在先于本质” 意味着人有 “绝对的自由”—— 没有任何东西(上帝、基因、环境)能决定你的本质,你完全可以通过选择改变自己;但自由也是 “痛苦的”,因为你必须对自己的选择 “负全部责任”,没有任何借口(比如不能说 “我天生就懒”,因为 “懒” 是你选择的结果)。萨特还有一句名言 “他人即地狱”—— 他人会把你当成 “客体”(比如别人说 “你是个坏人”),限制你的自由,所以你需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坚持自己的选择,不被他人定义。萨特的存在主义鼓励人 “积极创造自己的意义”,回应了 “上帝死了” 后的价值真空。

加缪-荒诞主义

无论生活怎么摧残、禁锢我,总有一部分自由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我通过对这些自由的郑重选择,获得了我的自由意志,确认了我的存在,创造了我的本质。这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这是存在主义版本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哲学给我们的尊严。

在《西西弗神话》中我们认为:这个石头是我的,推石头这件事是我的,我在推石头的这件事里,创造了我自己的意义和本质。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对抗了虚无,我是幸福的。

加缪的核心思想是 “人生是荒诞的”,书中说他认为荒诞的来源是 “人对意义的渴望,与世界的无意义之间的矛盾”:人天生想找到人生的意义(比如为什么活着、什么是善),但世界是 “冷漠的、无目的的”—— 没有上帝,没有绝对的真理,没有终极的意义,这就是荒诞。加缪反对两种应对荒诞的方式:一是 “自杀”—— 自杀是逃避荒诞,不是解决荒诞;二是 “信仰上帝”—— 信仰是 “自欺欺人”,用一个不存在的意义来安慰自己。他主张 “反抗荒诞”:承认荒诞的存在,但依然积极地生活,在荒诞中创造属于自己的 “小意义”。比如西西弗斯(希腊神话中不断推石上山的人),明知石头会滚下来,还是坚持推石,他在这个过程中,用自己的行动赋予了 “推石” 意义 —— 这就是对荒诞的反抗。加缪说 “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 去体验生活中的快乐(爱情、艺术、友谊),去对抗痛苦,即使知道人生没有终极意义,也要活得热烈、真诚。

人生的意义

《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最后没有给出 “统一的人生意义”,而是梳理了哲学家们的不同答案,最终指向 “意义由自己创造”:传统哲学认为人生意义来自上帝(接近上帝)、理性(追求真理)或绝对精神(推动历史);近代以后,随着上帝死了、理性受限,意义的来源从 “外部” 转向 “内部”—— 实用主义认为意义是 “有用的体验”,存在主义认为意义是 “自己的选择与行动”,荒诞主义认为意义是 “对荒诞的反抗”。书中说,没有 “唯一正确” 的人生意义,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价值观不同,适合的意义也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要逃避意义的问题,也不要期待别人给你意义 —— 你需要通过自己的生活(比如爱一个人、做一件事、追求一个目标),亲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就像哲学家们追问了几千年,虽然没有最终答案,但追问本身,就是意义的一部分。

图片[2] - AI科研 编程 读书笔记 - 【哲学】《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整本书摘抄与总结梳理 - AI科研 编程 读书笔记 - 小竹の笔记本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796039/

我在豆瓣评论道:非常有趣,但知识密度有些低,不过可能可以做为一本,哲学“准入门”书。下一步建议读讲演录类的哲学史书籍,例如《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或者赵林老师的《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