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希腊自然哲学
米利都学派和爱非斯学派
我讲古希腊哲学,准备分成如下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希腊自然哲学,从米利都学派到原子论,这一部分在以往的教材中通常被称为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第二个问题是,希腊形而上学的源端,包括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希腊形而上学在以往的教材中通常被称为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第三个问题是希腊怀疑论与道德哲学,即智者派和苏格拉底哲学,这些哲学都对早期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采取了一种怀疑的态度,并且表现了对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深刻体悟。第四个问题是,实在论或形而上学的发展,主要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论哲学,实在论或形而上学构成了直到黑格尔为止的西方哲学主流,而它最初就是在希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五个问题是,希腊哲学的衰颓,即希腊化时代的哲学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转化,这个时期的几大学派都摒弃了形而上学,对本原问题不再关心,而把眼光投注到人生意义——快乐与美德——的思考,最后从人生哲学转向了神学。
不论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所写的西方哲学史,大凡都是从泰勒斯开始,泰勒斯通常被称为“哲学之父”。
康福德认为,哲学的史前史应该从神话开始,这个观点我们大家都很同意。
所以,哲学的史前史必须追溯到神话中,必须以神话关于开天辟地、万物萌生的故事作为自己思考的开端。
当泰勒斯说万物产生于水中时,他显然是受了希腊神话传说的影响。
泰勒斯是一个希腊人,这里所说的希腊是指一个广义的希腊概念,即泛希腊,它除了今天的希腊本土之外,还包括爱琴海周边地区,以及意大利的南端(通常被称为大希腊)和伊比利亚半岛(即西班牙半岛)的沿海地区。
但是泰勒斯已经表达了关于本原的思想,所以我们通常说,泰勒斯把水作为万物的本原。从这种意义上说,泰勒斯无疑是希腊的第一个自然哲学家。
当我们在追问世界的根本原因的时候,我们能够有什么样的路径呢?我们发现,有两种不同的路径:第一种路径是自然哲学的路径,第二种路径则是形而上学的路径。
这种还原论的路径,基本上是一种科学主义的路径,它与自然科学的方法非常接近,所以我们把它称为自然哲学。
在古希腊自然哲学中,这种构造论的最高水平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因为还原的过程不可能是无限的(否则还原就是没有意义的),万物必须还原到一个最后的单元或者最小的微粒,而这个最后的单位或最小的微粒在古希腊自然哲学中就被叫作“原子”。“原子”(atom)这个词在古希腊语里是指“不可分”的意思,它并不是一个物理学概念,不是我们今天在实验室里通过科学仪器可以观察到的物理实体;而是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后单元。
当然,我们对于人之为人的具体规定性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承认这种规定性本身对于事物的决定性意义,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点。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希腊自然哲学之父泰勒斯,他的一个著名观点就是,万物都是从水中产生的。
最早的一派叫作米利都学派,出了三位著名的哲学家:泰勒斯,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以及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
于是,阿那克西曼德就提出了一个“无限”或“无定形”(“ἄπειρον”,音译为“阿派朗”)作为万物的本原。
任何具体事物,用阿那克西曼德的观点来看,都是有限的或者有定形的,而任何一个有定形的东西,就不可能再是别的东西了。所以不能用有限之物来解释有限之物,只能用无限之物来解释有限之物。
生就是从无限到有限,灭就是从有限重新回归无限。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观念的突破,它确实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思想。
就此而言,“阿派朗”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哲学概念。
如果说泰勒斯以肯定的方式表述了万物的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以否定的方式表述了万物的本原是阿派朗,那么米利都学派的第三位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就以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方式表述了万物的本原是一种虽然无定形、但是却有内涵的东西——气。
所谓合题,这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概念,即以一种辩证的方式把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都包含于自身之中。
爱非斯学派基本上也可以归于自然哲学之列,虽然它第一次引出了哲学的复线,即现象与本质、自然哲学与形而上学并存的两条线索。
当别人嘲笑他的时候,他则反唇相讥,说道:“你们还不如这些儿童,儿童是真正了解世界的,而你们却自以为很聪明。”
赫拉克利特的基本观点,构成了两条相互交织的复线,其一为火本原说,其二为逻各斯理论。
在他看来,火转化为一切,一切又转化为火,就犹如黄金换成货物,货物又换成黄金一样。这就是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
赫拉克利特就在生灭变化的或无定形的万物本原——火——背后,又找到了一个不变不动、不生不灭的定形的思想范畴——逻各斯(λóγος)。
这种以不变不动的思想抽象物或定形物来说明运动变化的感性世界的做法,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特点。
而且赫拉克利特还进一步认为,这个逻各斯不仅仅是火与万物相互转化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而且是我们思维和言说的法则。他明确说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各斯,但是我们却往往对它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由此可见,逻各斯不仅是万物遵循的客观规律,而且是思维应该遵循的主观法则,这样一来,主观的逻各斯与客观的逻各斯就统一起来了。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或本质与我们思维和言说的逻辑之间具有同一性。
赫拉克利特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第一,万物皆变,无物常驻,当然逻各斯除外。
第二,万物变化的根据是由于内在固有的矛盾,尽管他没有使用矛盾、对立统一这一类的概念,但他表述的思想内容却是这样的。
第三,强调事物的相对性。
从“四根说”到原子论
恩培多克勒在综合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四根说”。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四个最基本的元素即水、火、土、气构成的,这四种元素不存在谁产生谁的问题,它们都是最基本的东西,是本原,它们按照不同的比例构成了万事万物。
恩培多克勒在哲学上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在水、火、土、气等“四根”之外,又提出了两种特殊的元素,即爱和恨。爱和恨是什么意思呢?在古希腊就是指友好和争吵的意思。这两个概念当然具有朴素性,恩培多克勒用它们无非是要表述一种使“四根”彼此结合或相互分离的力量。他说,爱神用“爱的钉子”把万物钉在了一起,然后仇恨则使得事物灭亡。也就是说,爱的力量使水、火、土、气按照不同的比例结合成为万物,恨的力量则使万物分解而复归于水、火、土、气。
但是恩培多克勒却把爱和恨置于水、火、土、气之外,作为从外部推动“四根”与万物相互转化的两种独立因素。这样一来就培养了一种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可以说一直影响到近代,这就是机械论的倾向,即一种用外在动力来解释事物运动的理论。
阿那克萨戈拉把这些最小的微粒叫作“种子”或者“同类的部分”,这无数多的种子就是万物的本原。
种子具有如下特点:首先,从量上来看,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所以种子的种类也是无限的,有多少种事物,就有多少种种子。其次,从质上来看,世界上的每一种事物都有差别,所以种子与种子之间也是有差别的,种子是异质的。
阿那克萨戈拉在哲学上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一个精神性的实体,即努斯(Nous),我们通常把它译为“心灵”或者“灵魂”。
不同的种子之所以能从最初的混沌状态中分离出来,聚合成万物,以及万物最后又分裂和消散,复归于种子,都是由于在它们之外还有另一种精神性的本原,这就是努斯。
德谟克利特认为,万事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这个观点显然是循着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的基本思想向前发展的。
但是在古希腊,原子并不是一个物理学概念,而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构成万物的最后的单元。这个单元不是在物理实验室里发现的,而是通过抽象的思想得出的。
德谟克利特认为虚空和原子一样构成了万物的本原。德谟克利特援用巴门尼德的概念,把原子叫作“存在”,把虚空叫作“非存在”,因为虚空空无一物。但是他却认为,“存在”存在,“非存在”也存在。这个观点显然是与巴门尼德针锋相对的。
德谟克利特不同于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的另一个地方在于,他取消了原子之外的任何动力因,而把运动说成是原子自身固有的功能。这样他就把质料因与动力因统一起来了。而且德谟克利特还认为,连灵魂也是由一种更稀薄的原子构成的。这样,他就说明了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同一性,精神最后被归结为物质,精神也是一种物质,这种思想影响了近代的许多唯物主义者。
![图片[1] - AI科研 编程 读书笔记 - 【哲学】《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个人摘录(第二讲 希腊自然哲学) - AI科研 编程 读书笔记 - 小竹の笔记本](https://img.smallbamboo.cn/i/2025/09/18/68cba8e7b2b8d.jpg)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662629/
说明:本文每一行均为部分摘录,阅读连贯性可能较差,个人存档用,推荐购买正版书籍阅读。
2. 论文总结类文章中涉及的图表、数据等素材,版权归原出版商及论文作者所有,仅为学术交流目的引用;若相关权利人认为存在侵权,请联系本网站删除,联系方式:i@smallbamboo.cn。
3. 违反上述声明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