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荣格八维认知过程专业解析(转载侵删,仅供学习参考)

引言

参考:@狐狸刷刷的类型学

阅前必读:不要根据你“能不能”做到描述中的认知过程来判定自己的人格类型,每个人都有全部的认知过程,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努力,大部分认知过程都可以产生一种“我好像可以这么做”的感觉。重点是“它们是不是犹如用惯用手写字那样自然”。劣势认知过程也被叫做aspirational process(渴望的过程),所以这里的劣势≠低等,更多是指指在心理能量上会被压制。

在人格类型的理论中,我们描述认知过程本身时,用的客观和主观,一般也可以理解为客体导向和主体导向。

接下来的加粗解释每个功能都有三个,依次来自:① MBTI官网、② 来自著作《Building Blocks of Personality Types》、③ 来自著作《Understanding Yourself and Other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ersonality Type Code》。

Se(外倾感觉)

简称Se,S代表Sensing实感,e代表extraverted外倾倾向

Se是ESTP/ESFP主要的认知过程(在各流派间基本无争议)

Se是ISTP/ISFP辅助的认知过程(争议小)

Se是ENTJ/ENFJ第三的认知过程(有争议)

Se是INTJ/INFJ劣势的认知过程(基本无争议)

基于此地和此刻的信息采取行动。喜欢体验世界—活跃、健谈、社交。信任当下,相信有形和现实的东西。关键词:体验/实践

*活跃、健谈、社交这样的描述,并不仅限于ESTP/ESFP,当一个人积极地投身于Se这个过程时,容易展现出这样的特质。注意,这不意味着你有这个特质,就倾向于Se。导致这些特质的原因非常多。

向外专注于通过五感获取信息。是唯一不受过去、现在或将来联想影响的感知过程。意识到并连接到当前的外部环境。快速注意到客观事实及其所有细节。非常依赖异常准确的视觉感知:眼见为实。重视事物本身,而不是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或关系。寻求在当下环境中的全面感官体验。

*五感是笼统的说法,一般包含所有物理感觉。阅读本身也是在通过五感获取信息。

*非常依赖异常准确的视觉感知≠一定拥有异常准确的视觉感知。而是非常需要它。举例:“看不清无所谓呀”vs“不行,我必须看清”。

*个人对事物的反映或关系,可以理解为事物带给个人的主观感觉。Se不重视这些主观感觉。举例:“这个绿房子给我很安心的感觉”vs“绿房子就是绿房子”。

外倾感知发生在我们觉察物理世界中丰富细节的时候。我们会被吸引去根据我们所体验到的东西采取行动,以获得即时的结果。在信息和体验的海洋中,我们注意到有关的事实和遭遇,尽可能多地学习我们所关注的场景中的信息,尽可能多地学习其中正在发生的一切。我们会积极寻求更多的输入,以获得全局的图景,直到所有输入源都被耗尽,或者有其他东西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当我们自由地追随令人兴奋的身体冲动或本能,享受在当下行动的刺激感和紧张感时,外倾感知就在起作用。(外倾感觉)在我们行动、触摸和感知周围事物的过程中,可能会(让我们)出现一种与物理世界的合一感和完全的沉浸感。这个(认知)过程会即时读取线索,看看我们在保证获得我们想要的影响或做出及时反映的情况下,能够走多远。

*物理世界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不是只有体育运动或者需要身体敏捷的地方才叫物理世界。比如,看书、看电影等都涉及到物理世界。

*丰富细节:这对这句话很重要,并不是你觉察物理世界就是Se。而是被物理世界中的丰富细节所吸引,关注这些细节本身,才是Se。哪怕是ESTP和ESFP,也可能经常因为没看到路而摔跤——他们在关注物理世界中其他的丰富细节。想要走路不摔跤,需要的是养成留意路况的意识,这和人格无关。

*尽可能多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去感知一切信息。

*Se也非常想看到全局的图景,很多Se偏好者会认为自己有大局观。重要的是,Se是通过不断寻求外部输入来看到全局,而不是通过自己里面的猜测/预测(Ni)。“我要把能搜集的信息都搜集到,借此看清眼前这是个什么事”

*当下行动的刺激感:不是极限运动才有刺激感和紧张感,很多需要调动注意力,需要时刻保持关注的活动,都可能会带来这种感觉。比如,捉迷藏,台上演讲,辩论赛。没有某个特定的活动一定和Se绑定,这非常因人而异,有的人甚至考试的时候觉得刺激.

*与物理世界的合一:不需要深思熟虑,凭着难以清晰捕捉的本能去迅速行动。

*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根据所读取的即时线索立刻做出反应,看看能够做到什么地步才会“失手”。举例:玩对战游戏,冲出去和人对打,想凭着反应力躲开对方的攻击(读取线索做出反应),一直到自己被打死(“失手”)。

Si(内倾感觉)

简称Si,S代表Sensing实感,i代表introverted内倾倾向

Si是ISTJ/ISFJ主要的认知过程(在各流派间基本无争议)

Si是ESTJ/ESFJ辅助的认知过程(争议小)

Si是INTP/INFP第三的认知过程(有争议)

Si是ENTP/ENFP劣势的认知过程(基本无争议)

将当前的事实和情况与过去的经验进行比较。出色地回想特定的细节。信任并记住过去。存储对他们未来使用重要的感官信息。关键词:记住/缅怀

*对特定细节的出色回想,并不等同于出色的“记忆力”。出色的“记忆力”指的是,在整体上,能够比别人回想起更多细节,更好的细节,但Si只是对于特定的一些细节格外清晰,可能别人眼里很容易记住细节,反而没记住,Si在印象里刻入了什么,非常取决于个人视角下到底经历了什么。

通过与之前的经验进行比较来体验当前的世界。以生动的感官细节顺序地重新体验过去。专注于由当前的对象、人和事件触发的记忆和比较。将过去的感官资料存储在一个主观的内部数据库中。具有高度的内在身体觉察。主观地选择在当前注意到什么以及从过去回忆什么。寻求使用以前的经验作为探索当前经验的指南。

*顺序地重新体验过去:顺序是指没有跳跃性,从开始到结束是连贯的,指的是Si的重新体验往往是按照个人视角下的时间线来的。比如你从客厅走到厨房,然后再从厨房走到卧室。哪怕可能厨房和眼前的信息并不相关,但是再重新体验时,这一步通常也不会略去。

*主观的内部数据库:同样两个人经历相同的事件,各自会储存下不同的东西,具体存下了什么,取决于个人。

*高度的内在身体觉察:因为很容易察觉到自己身体里面发生的差异,“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相比,有地方不一样了”。

内倾感觉通常会把数据和信息存储起来,然后将当前的情况与(已经存储的)相似情况进行比较和对比。当前的经历或言语被立刻和之前的经历联系起来,我们会察觉/记录到它们的相似与不同——例如,注意到某些食物的味道与尝起来不一样,比平时更咸。当我们看到某人就让我们想起另一个人时,内倾感觉也在运作。有时,与回忆中的印象相关联的感受,会连同回忆信息本身一起进入我们的意识。这时候,这个印象可能非常强烈,以至于我们的身体做出的反应,仿佛是在重新体验这段经历一样。这个(认知)过程还涉及到回顾过去,从历史、后见之明和经验中吸取教训。内倾感觉通常对细节非常关注,并明确地认识方向、目标以及将要发生的事情。(内倾感觉)会与长久以来的习惯/惯例有一种融为一体的感觉;在我们认为可靠的东西不断的变化时,(内倾感觉)帮助维系着文明和文化,保护着那些人们所熟知并坚持的事物。

*进行比较和对比:需要同时关注两者才能作比较,所以Si不仅仅是关注已经储存的信息,也会关注眼前的信息。

*被立刻和之前的经历联系起来:相比于去在记忆里挖掘,这种立刻的联系,更像是而是之前的经历自己破土而出,进入意识。

*与回忆中的印象相关联的感受:比如我想到了某个下雨天,当时是一种潮湿和烦闷的感受。随着这个下雨天进入我的意识,这些感受也随之而来。这是一种经历的复现,哪怕经历中有情绪,但它也不涉及到情感价值的决策或衡量,所以和Fi没关系。

*Se和Si都有提到过细节,这很正常,因为Sensing感觉本身就是具体的,细节的。我们要区分的是它们的动机,Se是我要去最大限度体验,去感知,所以不放过细节。而Si是,我对于特定细节的印象是如此清晰,我没法不去关注它。

*与长久以来的习惯/惯例有融为一体的感觉:把这些习惯惯例当成是生活中非常自然地一部分,甚至会因为缺少它们而觉得生活不一样了。

*人们所熟知并坚持的事物:可大可小,大可以到我们民族所坚持的文化传承,像是过年就要去长辈家里拜访拜年,小可以到扫把就应该放在门后面,不要放在不该在的地方。非常取决于个人到底吸纳了什么文化与经历,所以千万别根据行为表象来分辨。

Ne(外倾直觉)

简称Ne,N代表iNtuition直觉,e代表extraverted外倾倾向

Ne是ENTP/ENFP主要的认知过程(在各流派间基本无争议)

Ne是INTP/INFP辅助的认知过程(争议小)

Ne是ESTJ/ESFJ第三的认知过程(有争议)

Ne是ISFJ/ISTJ劣势的认知过程(基本无争议)

在外部世界看到可能性。充满热情,喜欢和人互动。信任大局,形成模式和关联,然后可以与他人分享。关键词:头脑风暴/集思广益

*充满热情、与人互动这样的描述,并不仅限于ENFP/ENTP,当一个人积极地投身于Ne这个过程时,容易展现出这样的特质。注意,这不意味着你有这个特质,就倾向于Ne。导致这些特质的原因非常多。

*这里的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经常被误解,实际的意思不是一个人自己想,而是一群人彼此不断通过交流来获得新点子,这是和Ni的重要区别(后文Ni可以看到,特别强调是和自己的头脑风暴)。

致力于去从环境中的客观数据构建未来的可能性。探索可能发生的事情。具有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外部关注点。看到塑造未来种种选择的模式和联系。形成一系列可验证的链接,创造模式和可能性。几乎可以瞬间创造一整个充满具体可能性的领域。基于当前的外部情况寻求对全局画面的广泛理解。

*从环境中的客观数据构建:也是基于当前的环境的,并不会和环境割裂,需要外部的刺激。

*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受时间的影响,只要存在可能性,亿万年后的可能性和发生在上一个世纪的可能性都可以。

*一系列可验证的链接:从一个可能性关联到另一个可能性,有迹可循,始于明确的环境数据,比如他人说的一个词语,墙角的那只蜘蛛等等。

*瞬间创造一整个充满具体可能性的领域:通过发现各种可能性,构建一个基于可能性的完整场景,以可能性为砖块,搭起来一整个房子。什么叫做具体可能性?我可能考90分以上,就比我可能考试不错来得更加具体。

外倾直觉会发现隐藏的含义并对其进行解释,通常从仅仅一个想法中考虑(EntertaiNing)大量可能的解释,或者解读某人的行为到底有什么含义。它还会以"如果"的方式看待事物,看到事物在现实中可能有的不同呈现。通过这一(认知)过程,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同时玩耍许多不同的念头、思想、看法和含义,并且认为它们全都具备真实的可能性。这就像是将主题和线索编织在一起。我们不知道编织的图案,直到一个思想线索自己出现,或者在思想的互动中被拉出来。(这些思想线索)通常是从其他情境中引入的。因此,策略或概念往往从即时的互动中浮现出来,而不是事先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使用这一(认知过程)过程,我们会真正地欢迎头脑风暴,信任所浮现出的东西,并且享受充满想象地玩弄不同的场景和可能性的组合;(外倾直觉)会以一种跨情境的思考方式去做这些。外倾直觉还会催化(Catalyzing)他人,并且即兴塑造情境,通过的突现的领导力来传播一种欢迎新事物的氛围。

*考虑(EntertaiNing):EntertaiNing本身有娱乐的意思,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对于考虑过程的享受和乐趣,可以理解为“快乐地考虑”。

*认为它们全都具备真实的可能性:这些念头、思想、看法、含义,统统都被当成并列的可能性,都可能是正确的,不会因为其中某些“不切实际”,而被排除。强调的是对可能性的开放,每个可能性都可能在不同特定的情境下实现。

*将主题和线索编织在一起:主题一般是指一个抽象的方向、想法、概念等等,而线索一般是指一些细节和具体的信息。

*Ne和Se都离不开即时的互动,并不只是Se和即兴发挥相关性强。区别只是Ne感知的是概念,而Se感知的是具体信息。

*跨情境的思考方式:把通常不太关联的想法关联起来,跳出本身的情境。(在Nardi博士的另一本书《The Neuroscience of Personality》中,有一些例子:听到猫和狗这两个词语,大部分时候会想到叫声、样子,关于猫狗的故事等等,这些算是符合猫狗的情境;而跨情境的例子是,通过这两个词语想到两个兄弟之间的故事,其中一个兄弟有猫的品质,另一个有狗的品质,甚至通过这两个词语想到猫和狗如何写作文会有什么区别。就像上面提到的,Ne并不会拒绝任何可能性,平等地把所有可能性看做真实的,不会因为猫狗写作文毫不实际,而排除它。)这里重新提醒一下,不要去通过自己“能不能”这样做,而判断自己是不是偏好Ne。努力控制意识去做跨情境思考的话,基本还是能做的,至少自己会觉得自己做到了。

*催化(Catalyzing)他人:催化本身是一个化学用语,催化剂是一种能够加速化学反应而自身不被消耗的物质,在这里特指能够带给他人鼓励,激发他人的进步、改变,发掘他人的潜能等等。

*即兴塑造情境:没有事先准备地进行把情境引导向一个新的,通常是更积极的方向。

*突现的领导力:虽然不在领导的位置,但是因为Ne对他人的催化和积极追求变革的动力,从而成为了影响他人的人。

Ni(内倾直觉)

简称Ni,N代表iNtuition直觉,i代表introverted内倾倾向

Ni是INTJ/INFJ主要的认知过程(在各流派间基本无争议)

Ni是ENTJ/ENFJ辅助的认知过程(争议小)

Ni是ISFP/ISTP第三的认知过程(有争议)

Ni是ESFP/ESTP劣势的认知过程(基本无争议)

看起来很有远见。连接无意识的图像、主题和联系,以此获取看待事物的新视角。与自己进行内部头脑风暴。信任并依赖于内部的顿悟,这可能很难让其他人理解。关键词:预见/愿景

*我个人提供的理解角度是:类比Si,Si会积累感官信息,Ni会“积累”直觉信息,Si积累的感官信息经常让人“触发回忆”,而Ni的直觉信息同样经常从无意识“溢出来”,进入意识。

*愿景:不是指希望看到的场景,这里特指的是在内部世界真的“看到了”(内在客体)。他们非常确信和信任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这并非意味着就一定准确。(虽然通常相对准确,否则也没法依赖它)。

专注于无意识的内容。有着对无形事物的心灵察觉。寻找宏大的模式、主题和系统,以此理解一切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运作无法预测,常常是闪现而出的顿悟。通过抽象地感知所有事物的本质及其复杂的相互关系来寻求理解。将意义和象征赋予感官的具体世界。寻求理解整个“宇宙的舞动”。

*宏大的模式:指的是各种不同的事物背后相同的模式。单纯地考虑得更周全、更长远并不等同于这里的宏大。

*顿悟:突然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或情况产生了清晰、更深层的、带有确定性的理解。

*抽象地感知:不依赖于具体的形象或感官去感知。

*Ni和Ne都涉及到事物之间的关联,但是Ni寻求的是去理解复杂的相互关系,类似于把所有事情“揉搓”在一起去产生最终理解。(MBTI官方培训材料有把Ni比作“乱炖锅”,用在这里挺形象的。)

*将意义和象征赋予感官的具体世界:比如我在耳边纹了一个三角形(肉眼可见的具体图案),象征着人生中的三次磨难(它的意义和象征)。

内倾直觉会整合看似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将理解推向新的层次。通过这一(认知)过程,我们会在某些时刻拥有到全新的、未曾预料的领悟。在与周围人的互动中,我们可能会突然感到自己从当前的互动中抽离,随后是突然的顿悟:“啊哈!”“这就是答案!”。内倾直觉所带来的对未来的感知和洞见具有一种确定性和迫切性,它们似乎在要求我们采取行动,并帮助我们保持专注于实现我们对未来事物如何发展的愿景或梦想。利用这一(认知)过程,我们可能会依赖于某个焦点工具(Focal Device)或象征性动作来预测、启发或转化。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基于不可见的趋势和征兆来描绘未来的发展图景。这个(认知)过程可能会弄清楚复杂的概念或思维体系,或者构想出象征性或前所未有的方式来理解普遍的事物。它可能导致(我们)创造出超越性的体验或解决方案。

*整合看似矛盾或对立的事物:这里强调的是把那些产生分歧的事物最后统一成一体。举个例子,有的人猎杀动物,有的人保护动物,这背后其实是一回事,都是在人类在实施自己的主权——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如此。

*新的层次:新的层次不意味着更深刻或更高级的层次,只是Ni进入的是和直观体验到的东西不一样的层次。特别是不要以你标准下的深刻与否作为分辨Ni乃至直觉的依据,完全没参考价值。

*领悟:Ni得到的领悟和Ne得到的灵感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领悟是让其他可能性黯然失色的那个答案,而一个灵感是接踵而来的其他灵感的敲门砖。

*从当前的互动中抽离:感觉和周围的环境联系减弱,注意力转移到内部的直觉世界。一定要注意,这不是发呆,不是走神,不是注意力涣散。抽离是带着一定主动性和意识的,就好像你的意识之海中突然浮起来了一个东西,你把注意力从眼前的环境中抽离,转而向内看看这是什么。

*要求我们采取行动:这是Ni和Si的相似性,它们都想要一种合一,Si希望自己感知到的过去与现实合一,而Ni希望自己感知到的未来与现实合一,所以行动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要确保所见未来的实现。

*焦点工具(Focal Device)或象征性动作:焦点工具是让我们借助它集中焦点的工具,作为我们注意力的支撑点。而象征性动作是那些具有象征意义,并不能够去按照表面的意思去解读的动作。比如我看着一个棋盘,这个棋盘就象征着我的人生,然后我把其中一个兵放倒,这象征着我的人生中会错过的那些小机遇。在这里,棋盘和旗子就是焦点工具,而放倒这个兵,就是象征性的动作。

*超越性的体验:结合前面去理解,这种超越性体现在Ni会带来新的层次的理解。是一个完整的层次,透过这个层次会获得一个统一的,但是能够装下“一切”的全新视角。比如卡尔·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理论是统一的,但是装下的是一切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有点像是找到了一个新滤镜看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Te(外倾思维)

简称Te,T代表Thinking思维,e代表extraverted外倾倾向

Te是ENTJ/ESTJ主要的认知过程(在各流派间基本无争议)

Te是INTJ/ISTJ辅助的认知过程(争议小)

Te是ESFP/ENFP第三的认知过程(有争议)

Te是ISFP/INFP劣势的认知过程(基本无争议)

在外部世界寻求逻辑和一致性。关注外部法则、规则。讲究逻辑性、分析性的决策者,他们组织环境以实现目标。关键词:组织/安排

*在外界寻求逻辑和一致性指的是:以在外界的规则为准则,规则包括因果关系,明确的标准与原则等等。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财务报告显示商品A上架后,利润下降了,但是理论上根据推测是应该上升的,和外部一致的逻辑就是基于外界明确的证据,也就是财务报告,决定停售商品A。当然,实际情况可以更复杂,这个例子仅仅理解什么叫做在外界逻辑一致。

*组织环境也包括组织人。“组织”作为动词,指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

采纳或制定适用的标准来指导决策。致力于去构建和组织外部世界。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归类到一个有序系统中的适当位置。在政策、标准程序、操作准则或其它一些通用的指导规则框架内应用客观逻辑。认为创建和维护能够照顾到人的系统比直接照顾个体更为有效,因此也更为重要。通过实现目标或达成最终结果而获得动力。在环境中寻求清晰和有序。

*构建和组织外部世界:这里的重点是向外的构建和组织,和向内的Ti与Fi不同,Te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对外界会施加影响力,而且是相对直接的影响。

*客观逻辑:指的是以外界事实为依据的逻辑。要注意,在讨论认知过程的语境中,客观与主观均为中性词,用以区分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并非某些语境下“自私的主观”和“公平的客观”。

*Te照顾他人的动力并不比Fe来的小,同为外倾判断过程,它们想要的“成果”往往都是“外界认可”的。只是Te照顾的方法非常不一样,希望通过建立有效系统来达成。

*通过实现目标获得动力≠功利,就像想要好成绩≠唯成绩论。

应急计划、安排组织和应用量化手段都发挥了外倾思维的过程。外倾思维帮助我们通过图表、表格、图形、流程图、概要等组织我们的环境和想法。在最成熟的情况下,这个(认知)过程是关于组织和监管人与事,让它们高效率和高产出地工作。经验性(Empirical)思维是外倾思维的核心——我们用基于事实的逻辑来挑战他人的观点,为决定和结论提供合理的解释,并帮助别人的思考过程建立秩序。在书面或口头交流中,外倾思维帮助我们更容易地跟上别人的逻辑、顺序或组织。它还帮助我们注意到遗漏的内容,比如当有人说他将讨论四个话题,但实际上只讨论了三个。总的来说,它使我们能够将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划分(Compartmentalize),以便我们能够做必要的事情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应急计划:为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制定备用的计划和策略。

*应用量化手段:用可明确测量和分析的方式去表示事物,一般都会涉及到数字图表等等。

*在最成熟的情况下:Te本身并不意味着一定高效,这些积极的、褒义的结果,都是成熟的发展带来的。

*经验性(Empirical)思维:这里的经验并非指Past Experience,过去的经验,而是Empirical,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从实际的数据和事实出发,通过观察、实验和证据来形成结论,结论需要是可以明确在外部世界验证的,而不是“理论上”的。

*更容易地跟上别人的逻辑:和Ti不同,Te没有个人的预设,更倾向于按照逻辑所呈现出来的样子本身去理解它,而不是把它放到个人的框架中去理解。这并不是说个人的框架就会带来错误的理解,但是会一定程度上让理解复杂化。

*注意到遗漏的内容:这只是一个非常简易的例子,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发现这点,但是这个例子强调的不是只有Te能发现遗漏,而是强调Te对外部逻辑的忠诚。我试着用Ti来对比一下,当一个人说4个话题,实际上只有3个时,Ti可能会去理解,ok,其中的第三个话题在我的理解下,是可以拆成两个的,所以可以算作4个话题。但是Te会更强调逻辑呈现出来在外界的是什么,如果演讲者明确在演讲中提到第四个话题可以拆分,那么也ok,否则这就是一种不一致,不会因为在理论上你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就接受它作为最终的解释,必须要实际上看到这个事实呈现出来在外界,否则这就是漏了一个话题。希望不会有人因为这个例子而认为“偏好的Ti就没法注意到别人把3说成4”,如果有,那我已经无从向你解释了,大哥。

*划分(Compartmentalize):这个词也有分类的翻译,但是为了避免和Ti的分类搞混,翻译成了划分。区别是,Te的划分是带着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让事物各司其职。而Ti的分类是为了在自己的框架内理解不同事物之间精准的差异性。

Ti(内倾思维)

简称Ti,T代表Thinking思维,i代表introverted内倾倾向

Ti是INTP/ISTP主要的认知过程(在各流派间基本无争议)

Ti是ENTP/ESTP辅助的认知过程(争议小)

Ti是INFJ/ISFJ第三的认知过程(有争议)

Ti是ENFJ/ESFJ劣势的认知过程(基本无争议)

寻求思想的内在一致性和逻辑性。信任内部框架,这可能很难向他人解释。经历深度的集中专注,这种集中专注是客观的、分析性的。关键词:分析/检查结构

*外部一致性和内部一致性到底有什么区别? 给个参考:内部一致性一般指的是一个论据的结论是否符合它的预设:在X的前提下,Y是否合理。而外部一致性一般指的是一个论据的结论是否符合所有相关的外部事实。我们常说Ti有“主观性”,主要是指它的预设是相对个人化的。

*难以向他人解释:Ti的框架是内部的、精密的,框架的建构本身是对自己说得通。难以解释≠无法解释。

*很有意思,这里提到Ti的集中专注的过程,是客观的,分析性的,后面我们会看到有说Ti是主观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只需要看主语是谁。当内倾思维整个被当成主语的时候,主观性描述的是它的目的是主观的,它是为主观的个人而服务的。Ti的这种集中专注的过程,是客观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它尽力避免个人的情感或偏见带来的影响。

聚焦于内在的逻辑分析。希望根据内在的原则和真理框架来做出决策。创建一个精确且经过提炼的类似网格的分类系统,以便对信息进行分类以做出决策。构建一个主观的内在框架来构建和指导其分析。专注于任务的完成方式。追求内在的精确性。被驱动去理解系统的逻辑关系:如果A,则B。

*内在的逻辑分析:基于自己所关注的事实的逻辑分析,会对客观事实进行筛选。这种筛选并不是去歪曲事实(虽然。举例:“这个篮球队赢得了冠军(客观事实),但我们讨论的是最强的篮球队,我们需要看潜力,看人员健全的情况(在筛选事实)。”

*Ti和Te均会包含建立系统,Ti的系统为了系统本身而建立,目的是帮助自己按照某些前后一致的原则去理解和分析事物,重要的是在自己这里前后一致,不需要响应客观世界,所以会说是一个“主观的内在框架”;而Te的系统为了促成客观的成果而建立,所以说在Te的有序系统里,一切事物的都有自己该在的“适当位置”。

*专注于任务的完成方式:这里和专注于任务的完成结果相对应,为什么Ti会更关注方式,也就是how the task is done,任务是怎样被完成的。因为Ti是让自己建立的内部框架来指导决策的。这意味着每一步的决策都意味着把内部的理解搬到外部来,或者需要根据外部的信息来调整内部的框架,这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确保内部框架的良好构建是首要目的,而外部任务的达成反而显得不是最重要了。一定要知道,这里所谓的不是最重要,不是说成功失败就无所谓,而是当我们投身于Ti这个认知过程时,注意力不会太流向任务的结果,而会专注于过程。

内倾思维通常涉及寻找恰当的词语来清晰、明确、恰到好处地表达一个观点。应用内倾思维就像是拥有一种内在的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感觉,注意到使其成为该物的微妙差别,然后对其进行命名。它还涉及一种内在的推理过程,即从类别中派生出子类别,从一般原则中派生出子原则。这些便可以用于解决问题、进行分析,乃至去完善一个(思考)成果或一个想法。这种认知过程在行为上体现在:将事物或想法拆解以弄清楚它们的工作原理。这种分析会去查看问题的各个方面,并发现其中的不一致性。通过这样做,我们寻找一个“杠杆点”,以最少的努力或对系统的损害来解决问题。当我们注意到论点和框架之间的逻辑不一致时,我们会投身于这个(内倾思维的)过程,利用一个模型来评估所观察到的(论点)的准确性可能有多高。

*恰到好处地表达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不是准确地表达出了这个观点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是一种内部的精确性,不仅仅需要这个观点不遗漏本身的意思,也需要这个观点不会超出本身的意思。

*使其成为该物的微妙差别:也就是让一个事物是这个事物,而不是其他事物的关键点,比如同样是木头的组合,是什么让桌子被命名为“桌子”,而椅子被命名为“椅子”。

*从类别中派生出子类别:这是一个持续不断地过程,一直到无法派生出新的子类别为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精确地去界定事物。比如交通工具分为陆路交通、水路交通、空中交通,陆路交通又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大型中又分为客用和货用等等等。

*“杠杆点”:用一个或几个小的支点,就解决了整个大的问题。

*那为什么找到“杠杆点”可以用最少的努力或对系统的损害来解决问题?

*论点和框架之间的逻辑不一致:需要注意,这里的论点不止是指嘴里说出来的论点,也包括实际观察中发现的结论。这段的意思是,发现了有一些观点或结论和自己的理解框架有不符合,然后会去针对这个观点和结论建立一个模型,以此来评估到底这个观点或结论是不是准确的。如果准确,往往意味着需要修正自己的理解框架。说通俗点,也就是问自己“这到底合理吗,合理的话合理在哪里?能不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如果能,那我为什么之前觉得不合理呢?我之前的理解是否需要调整?”。值得一提的是,Ti为之建立的模型往往都是在内部的,除非刻意去表达或者去做可视化,否则一般是在里面发生的思维过程。

Fe(外倾情感)

简称Fe,F代表Feeling情感,e代表extraverted外倾倾向

Fe是ENFJ/ESFJ主要的认知过程(在各流派间基本无争议)

Fe是INFJ/ISFJ辅助的认知过程(争议小)

Fe是ENTP/ESTP第三的认知过程(有争议)

Fe是INTP/ISTP劣势的认知过程(基本无争议)

寻求与外界的人之间的和谐,以及外界的人彼此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和文化价值观很重要。鼓励并关心他人。关键词:创造和谐/达成一致或兼容。

*文化价值观是整个社区赖以生存、保护和维系和谐关系的核心原则和理想。社区可大可小,但必然是一个集体而不是个体。

*和谐在大部分情况下意味着达成一致,彼此接纳和包容,有一种误解会认为Fe就是帮着大多数人,讨好大多数人,并不是这样,创造和谐是一种主动的过程,不止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已经形成的群体,也涉及到努力将被排挤的人重新拉回到大集体中,Fe想让所有人都和谐,而不只是一部分人和谐,哪怕这是大部分。

是一个旨在创造或维持环境中和谐的客观决策过程。向外聚焦于人们和人们之间的关系。 根据人、事件、情境对人们的影响来看待它们。主动地关心他人的需求、愿望和价值观。倾向于避免公开冲突,但在涉及对他人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可以变得坚定不移。建立并维护社交惯例(习俗)。致力于去与人互动。

*客观决策过程:依据在外的事实进行决策,也可以理解为以客体为对象,为客体服务的决策过程。

*对人们的影响:不止是人们是否开心,也包括他们需求、愿望和价值观等等是否得到尊重,乃至他们是否能够从中成长等等等等。

*避免公开冲突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柔和的语气措辞,真诚的关心和慰问,并非只能通过虚伪和做作来回避冲突。(主要针对常见的对FJ人格的偏见)

*涉及对他人构成威胁的情况:也就是当自己正在代表更大的集体时。

*社交惯例(习俗):已经成为大家共识的一些习惯和规则,很多时候并不是明文规定的。

外倾情感的过程通常涉及与他人建立联系(或断开联系)的愿望,并且常常体现在:通过表达温暖(或不悦)来达到自我披露的效果。那些“社交礼仪”,比如我们要礼貌、要友好、要亲切、要体贴和要得体,通常都与外倾情感的过程有关。(和他人)保持联系、在他人笑时一起笑,以及努力让他人彼此友善相待,也都涉及外倾情感。通过这个(认知)过程,我们根据他人表达的,甚至未表达的愿望和需求做出反应。我们可能会询问人们他们想要或需要什么,或者通过自我披露来促使他们更多地谈论自己。这通常会激发交流的火花,并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他们,从而更好地调整我们对他们的行为。通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吸引去为他人负责任并照顾他人的情感,有时甚至到了不将我们的情感与他们的情感分开的地步。我们可能会认识并忠于共同的价值观、情感和社会规范,以便更好地相处。

*与他人建立联系(或断开联系)的愿望:是的,Fe也会和人断开联系,并不是说Fe就意味着无脑地讨好所有人。它是一个决策过程,判断过程,也就是必然存在更好或更坏的标准。无论是要去建立联系还是断开联系,都是在关注与他人的联系,通常都涉及到Fe。

*表达温暖(或不悦)来达到自我披露:这也是对Fe最大误解的地方,Fe是一个外倾的认知过程,也就意味着是基于外界发生的,也对外界带来影响的。很多人会以为Fe是需要人去猜测,去在暗中营造一种大家都不明说的氛围。这是很大的误会,让他人和自己在外界共享情感,是Fe非常基本的特征。这包括了把自己的感受分享出去,也把他人的接纳过来,在这一出一进中,和人的关系就产生了。

*“社交礼仪”:注意,后面描述的要礼貌啊,要友好啊之类的,并不是在说,一个人讲礼貌,或者友好,那就和Fe有关。而是在说鼓励人们去这样做的社交礼仪,这个礼仪,这个外界的规则,和Fe有关。

*并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他们:对他人的兴趣也是Fe非常常见的特征。互联网上真的有蛮多INFJ会给自己贴上厌世、离群索居、不被理解这样的标签,真的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将我们的情感与他们的情感分开:把他人与自己的情感混合到一起,或者索性就是以他人的情感作为自己的情感,这往往会带来一种对于真正私人的情感(Fi)的忽视,但也会带来对于他人情感的敏锐。但是要注意Fi也会带来一种对他人情感的敏锐,但并不是以他人的情感作为自己的情感,是基于对自己情感的深刻链接而带来的对其他个体情感的敏锐。

Fi(内倾情感)

简称Fi,F代表Feeling情感,i代表introverted内倾倾向

Fi是INFP/ISFP主要的认知过程(在各流派间基本无争议)

Fi是ENFP/ESFP辅助的认知过程(争议小)

Fi是INTJ/ISTJ第三的认知过程(有争议)

Fi是ENTJ/ESTJ劣势的认知过程(基本无争议)

寻求行动和思想与个人价值观的和谐。不总是清晰地表达这些价值观。富有同情心、敏感和理想主义。关键词:衡量价值/是否值得

*个人价值观:一系列指导性的原则与信念,帮助个人去分辨好坏,指引个人的生活。注意,指引的是个人的生活,不是社群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个人价值观,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有个人价值观≠总是有意识地寻求与其的和谐。喜欢的观点≠个人价值观,个人价值观意味着以此去做分辨和判断。

*同情心、敏感和理想主义不单指ISFP或INFP,而是当我们投身于Fi这个认知过程时,容易有的特质。注意,这不意味着你有这个特质,就倾向于Fi。导致这些特质的原因非常多。

是一种基于个人价值观的主观决策过程。内心深处持有私人且不可谈判的核心价值。接受生活的现状,并接纳他人的个性,直到某个程度。安静地散发出一种平和、稳重的气质。无法容忍对其核心信念的侵犯。通过对他人内在生活的(精细调整的)敏感性,一对一地与人建立联系。追求内在的和谐。

*主观决策过程:基于个人的事实进行决策(这里也用“事实”,避免有人误会认为主观就是不顾事实)。个人的事实的例子:加糖的奶茶太甜了。

*直到某个程度:直到他人侵犯到自己的核心信念。换句话说,只要不侵犯到核心信念,Fi几乎可以接受一切(Fi≠Fi偏好者,认知过程是认知过程,人是更复杂的人。)。

*平和、稳重的气质:锚点定于自身,所以外界怎么样影响相对不大,也对外界诉求相对不大。

*他人的内在生活:他人在内心的经历,包括但不限于情感、想法、价值观、渴望等等等等

*(精细调整的)敏感性:fine-tuned有给乐器精准调音的含义。用来强调这种敏感性是细腻的,有针对性的,恰好是对应着所敏感的对象的。对照Ti描述里的“precision精确”,可以看到Ti和Fi都具有“精度”的共性,只是对象不同。

通常很难用词汇来描述用于做出内倾情感判断的价值观,因为这些价值观往往与(心理)图像、情感基调和直觉反应(gut reaction)的关联度要高于与词汇的关联。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它经常作为筛选信息的过滤器,以匹配其所重视的、想要的或值得信仰的东西。(内倾情感)会不断地权衡一切事物在各种情境中的价值或重要性,并对生活中各种情境的核心问题——和平与冲突——进行耐心的平衡。当某个(我们的)价值观受到损害时,我们就会启动内倾情感的过程,并思考,“有时候,有些话不得不说。”另一方面,大多数时候,这个过程是在“私下”进行的,并通过行动来表达。它帮助我们知道人们在什么时候虚伪或不真诚,或者,他们是否在基本上是善良的。这就像拥有一种内在的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本质”感觉,并在情感基调中读取微妙的区别。

*(心理)图像:一般不是指具体的图像,而是一种在内心里的图像,和Ni的意象不同,这种(心理)图像和情感强烈地绑定,带有明显的好坏倾向,比如有一种“小鸡被折断了翅膀”的“图像”,我好痛苦。有一种“出笼的小鸟”的“图像”,我好自由快乐!

*情感基调:笼统但是比较持续性的情感状态或情感氛围。比如一副黑白的画可能传递出一种孤独的情感基调。

*直觉反应(gut reaction):这里不是intuition(我们常说的直觉),更像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而不是经过思考或处理之后的结论。比如“我一听这话心里就一阵不舒服”。

*筛选信息的过滤器:对信息做出衡量和评估,以此做出决策。让决策能够匹配Fi的价值观。可以结合之前MBTI官方的关键词来理解,这是一个不断询问自己“这对我是否重要”的过程。当然,这里我,不是我的欲望,前面也提过了。

*和平与冲突:所以对Fi而言,生活中充满了和平与冲突,因为有的时候价值观不被冒犯,而有的时候又会被冒犯,拿Ti做个对比,Ti的生活中会充满了合理与不合理。而对于Fi来说,它会根据和平与冲突来不断地反思和建设价值观,正如Ti要找到对自己说得通的合理性,Fi也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要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内心宁静和谐的平衡点。

*“有时候,有些话不得不说。”:因为如果不说的话,就背叛了自己,也就是失去了内心的和平。

*帮助我们知道人们在什么时候虚伪:可以和Fe对比一下,Fe的描述中被形容为甚至可能把自己的情感和他人的情感混在一起,是一种对于在外界广泛情感的关注。而Fi却关注在个体的情感上,这个个体首先是自己,但也包括他人的个体,也就是说,当我们透过Fi去看时,每个人的情感都是独立的,独特的,也因此更容易辨别出人与人在情感上的差异,注意,这里的情感包括了价值取向。基本我们谈论人格类型的时候,情感会包括价值取向。

*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本质”感觉:可以和Ti对比一下,Ti在描述中也被形容为有一种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感觉。这里的本质在Ti那里,是让桌子成为桌子的本质,是桌子和其他事物在逻辑界定上的差别,而在Fi这里,是让一个人成为这个人的本质,是让你成为你的本质,我成为我的本质,不是逻辑界定的差别,而是一种情感上的判断,价值层面的判断。有时候会被叫做身份identity,但是我也觉得这个词不能完全画等号。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