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乌合之众》个人总结与感受

《乌合之众》揭示了群体心理的非理性特质:个体在群体中易受暗示、轻信盲从,情感驱动往往压倒理性判断。书中指出,群体行为常表现为"无意识狂欢",如河南大学生夜骑事件中个体的跟风行为,实则是被集体叙事遮蔽了真实动机。历史经验表明,警惕从众本能、坚持独立思考尤为关键——大学群体沉迷游戏的现象与独立者成长轨迹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强调群体决策的局限性:网络谣言通过戏剧化包装操纵集体想象,而辟谣却需复杂的理性论证。这警示我们需以事实考证对抗表象迷惑,在人际传播中既要重视策略性表达,也要警惕情绪操控。本质而言,个人认知能力的提升始于对群体本能的理性洞察。

在此总结一下我阅读《乌合之众》的感受,选择的是陆译本(网友推荐),这本书大概是在3月8日开始读的,一直读到25日,其实这本书内容并不是很多,但理解起来是需要一些思考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就在联想经历过的事件以印证本书作者提出的观点。

此书其实有些久远了,有些观点和偏见也与现在有些差距,针对群体心理建议阅读《社会心理学》。

这本书对我有如下的启发:

独立思考至关重要,避免群体思维。珍视个体独特性,警惕从众效应。其实我作为INTJ大部分的决策也是自己经过独立思考后产生的。在勒庞看来,群体具有智力低下、不加推理、缺乏批判、易受暗示、轻信盲从、急躁乖戾、情感夸张、道德或高或低等特点。这些特点当然每个人都有过经历,这是我们无意识驱动的。我们不应该过度在意外界的评价,而是专注于内在标准,当然不可否认外界评价对于自我学习的激励作用(这个对我来说作用还是比较大的),只是说外在的评价应通过自身的判断后选择性地接收。

比如去年的河南大学生夜骑开封这种社会事件,最开始四名女大学生的夜骑行为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最终演变为数万名大学生参与的集体行动,正是群体无意识的典中典跟风表现。许多参与的大学生并非出于对骑行的热爱,而是因他人参与而盲目跟风,这种从众心理反映出了群体对于个体的支配作用,理性的判断让位于仅仅“不落单”的归属感。群体行为往往缺乏明确目的,而是被“集体情绪”驱动。参与者将骑行称为“青春没有售价”的象征,通过浪漫化叙事赋予行动意义,实则掩盖了行为的随机性与非理性。

这学期身边还有一个现象,我们社团大一成员开始分各自的方向(人工智能/后端),几乎所有人在最开始都跟着我们开了一次人工智能组会,听组会是有一定的难度,去年的我当然也听不懂,但是我也会记录一些新的术语和学长们描述的大致思路。而到了今年的学弟可好,组会上直接开摆了。他们互相之间可能也在传达组会很难,想要放弃的想法。而在接下来的分方向结果中,也印证了这个情况,只有4个人选择了人工智能方向,而另外7~8个人选择了他们没见过的后端。当我问他们时他们觉得人工智能太难了,学不懂,他们相互问选什么方向时,便轻易的跟随了其他人的看似更容易的选择——后端。上周我们又开了一个小会,让他们选择两个方向的同学各自描述一下自己眼中的方向,而当他们描述出来时,惨不忍睹,这与我作为学长眼中看到的方向完全不同。我当时还对于他们对方向的具体内容什么都不了解就选择的情况感到费解,现在算是明白了。

历史不断重演,理性洞察才能避免错误。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不会从历史中得到任何教训。读到这里真的大脑中浮现出许多场景,讽刺至极。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刚步入大学时开学典礼上,就有学长和老师给我们讲到,四年时间应好好规划。走到宿舍,看到学长留下的告诫学弟的纸条上也写了这位学长的懊悔:游戏玩了四年,什么都没有学到,浪费了四年青春,游戏也没打好。而这种行为在不断重演,大部分人依旧在一起开黑,疯狂玩到凌晨。而我也不是因为学长或老师给我们传递的这些信息而悟到沉迷游戏和短视频浪费青春的,是我实在看不下去室友的逆天行为,反作用到自己身上,自己心中就天天批判他们,从而我并没有沉迷于此,而是每天待办清单拉满,最近也开始读一些社会学、心理学书籍和科幻小说了。

所以说回这一启发,我们应该关注历史规律,从他人的失败中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避免陷入群体的短视与愚昧当作。真的我越来越发现身边人与人的差距有多大了,大部分人都陷入到恶性循环中,不断重蹈覆辙。

话语权的本质:有效沟通与策略性表达。即便是享有声望的人物,他们也必须采用‘新瓶装旧酒’的方式变换说法,以避免有些过时的词语在听众中间形成负面的形象。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随时根据听众的反应,积极调整自己的言辞以打动听众。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倾向于实话实说,就事论事的人。但是在对群体传递信息时,策略和包装也是同样重要的,得保证信息能真正传达到位。例子就不举了,有些敏感,大家可以自行脑补某些”新“政策和”新“概念,这些政策或概念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罢了。

认识到群体决策的局限性,信任经过深思熟虑的个人判断。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从情感以及由此引发的行动来看,群体依据不同情况会表现得更好或更糟。作者在这里提到的更好,对应后面提到的重罪法庭陪审团(它(陪审团)或许是个体唯一不能取代的群体类型,只有它能削弱法律的严)。当人们集合为一体时,个题的精细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往往会被集体情感所淹没。

对了解过一些荣格八维+MBTI的人来说,我感觉存在比较少见的情况,例如NT组内互相讨论,我们的独到见解可能会被采纳,而NT组占大众中的很少一部分。而大部分情况,我们透过Ni或者Ne得到的先见或者叫做创新点会大概率被他人认为是天马行空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进而被大众抛弃,大众只会保留大家符合共有认知的观点,这就好比短板效应(一个桶能装的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所以这就启示我们:在关键决策时,独自分析和独立思考更能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尤其是具备理性思考(T)和直觉思维(N)的人们。NT人更需要相信自己的观点,即使存在一定的概率会失败,但正如勒庞的观点——群体破坏力强,真正推动文明的是少数精英。JUST DO IT。

我始终认为大学中分组作业完全就是一个“陋习”。我在其中不是扮演摆烂者(因为我会知道其他人可以很好地完成,使得平时分不会太低),就是扮演独行者(把所有人的活,或者大部分活都揽到自己身上,自己快速完成)。

坚持事实考证,防止表象迷惑理智。激发大众想象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事实传播和呈现的方式。事实必须通过凝缩……产生一幅感人的形象,并由此占据和迷惑人心。网络谣言为什么难以整治?本质上来看,其传播策略精确地利用了群体心理的弱点,并通过技术手段放大了传播效果。谣言往往会使用夸张的标题,戏剧化的情节或者一些能够冲击人们视觉的图片(尤其是在AI生成图片较为成熟的今天)来制造人们的共鸣,讨论。这迅速引发大量人们的关注,群体对简单、直接、感性信息的偏好便展现了出来。而辟谣则需要复杂的事实陈述,难以与情绪化的谣言搏斗。群体行为中,个体倾向于跟随多数人的选择以获取安全感,即使传播谣言,也会因“法不责众”的心理弱化自己的责任意识。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各种网络骂战,所以不要在信息收集尚未完善时就做对事或者对人做出公开评判,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准则。

所以这启示我们,我们应该在面对信息时不断验证是否真实,避免被表面抓人眼球的现象所迷惑,从而才能做出更为客观的,理性的判断。

领导力的影响力与操控暗示的力量。一两个强有力的人物就足以引领陪审团的其他成员。在群体中,少数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人能左右整个群体的意见。对于我们而言,这既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启示。在团队中,你可以利用自己的逻辑和远见成为那个“强有力”的引导者,同时也要警惕他人利用情绪操控群体。通过掌握领导力,你能够推动理性讨论、避免盲从并在关键时刻做出决断。作为INTJ来说,我最讨厌这种建立小团体并操控他们的人,所以我认为具备这种警惕心理是极其重要的。

我上学期被一个较为权威的学姐(社长)”骗“了,这个事情还是比较逆天的,当时由于竞选负责人时觉得其他竞选者太过于合不来(我会认为他们过于急躁,虚伪,情绪化),所以我向社长提出要退出竞选。而她想让我一直当负责人,因为在科研团队做得好跟老师沟通好以后给我社长,结果我干了一个学期,又是给社团招新,又是做视频做传单,摆摊招新,给新生讲了半学期C语言课,她最后还是没有把主负责人的位置给我,而是给了一个我很难评的人,正如我之前提到的为什么和他们合不来。我始终认为现在的主负责人如果之后当社长是完全管不好这个社团的,因为这是学习社团,需要的是较为严格的制度和学习的那股拼劲。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她看中的是我当工具人的能力hhhh,我也是被他人利用了。

本片读后感先写到这里,只后若有新的思考也会更新到本篇文章内(更新时间:2025年3月28日)。

图片[1] - AI科研 编程 读书笔记 - 【阅读】《乌合之众》个人总结与感受 - AI科研 编程 读书笔记 - 小竹の笔记本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808973/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