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天生不同》个人向摘抄总结

只有真正的悦纳自我,才能及时调整并忠于自我。有能力的内倾型个体会在外部世界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但他们并不会将自己改造成一个外倾者。

每个人格维度都包含截然相反的两极,如果没有足够的善意,相互对立的人格类型之间就很容易产生激烈的冲突。但在理解了彼此差异的原因之后,这种摩擦就会大大减少。

最完美的搭档应该在感知偏好或者判断偏好上只存在一处不同,而在其他人各维度上至少有一种偏好是相同的。这时,彼此之间的差异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互补作用,而在其他两三个人格维度上的相同偏好则有助于双方的理解和沟通。

思维型的人只要花点心思,在发表异议之前,先真诚地告诉对方自己在某些方面是非常赞同的,然后他们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与他人发生争执的概率大大降低了,而自己内心一直被忽视的情感功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如果伴侣的人格类型与自己刚好对立,那么我们就需要努力认可对方的不同之处,并且充分尊重对方保持其人格特质的权利。

荣格认为,个体在人格阴影区失控时表现出的行为并不等于个体本身的行为。个体的人格阴影区往往会在无意识中 突然爆发,并且很难被阻止,因为谁也无法预料自己什么时候会失控。

而如果问题出现在情感型伴侣身上,那么,思维型的人试图通过批评对方并督促其改正错误的做法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作为情感型的人,犯错的伴侣可能会极力为自己辩解,而这种无理的反应远不是思维型的人能够容忍的。如此一来,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致使双方都元气大伤。思维型的一方倍感失望,而情感型的一方则深受伤害。

直觉型学生喜欢基本原理和抽象理论,喜欢问“为什么”,而感觉型学生则喜欢实际应用,喜欢问“是什么”和“怎么做”。

人格类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感知与判断的发展,以及个体对这两种心理功能的使用方式。如果个体的感知和判断心理功能都发展得非常成熟,那么个体的成长就会简单很多。

个体最根深蒂固,最早出现的人格偏好,应该是对E/I的偏好。

个体的T/F偏好与各种家庭矛盾密切相关,并且也会在生活的早期阶段有所表现。

个体对S/N的偏好也会在幼年就有所表现。

内倾型个体需要用辅助心理功能来应对外部世界,因此,他们的辅助心理功能的发展水平要比外倾型个体好很多。内倾型的人如果能充分重视并且利用自己的辅助心理功能,就能够更好的促进人格的平衡发展,并因此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图片[1] - AI科研 编程 读书笔记 - 【阅读】《天生不同》个人向摘抄总结 - AI科研 编程 读书笔记 - 小竹の笔记本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89003/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