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自我与本我》阅读笔记——《自我与本我》

《自我与本我》是弗洛伊德后期理论的关键著作,标志着其从 “地形学模型” 转向 “结构模型”。书中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愉悦原则,完全无意识;自我作为中介,部分无意识,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源于俄狄浦斯情结内化,代表道德规范,大部分无意识。此外,探讨了生本能与死本能的二元动力,以及自我在本我、超我和现实间的冲突,衍生出焦虑类型与防御机制,奠定精神分析理论基础。

《自我与本我》(专家伴读版本)这本书包含了弗洛伊德的三篇著作:《超越愉悦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和《自我与本我》,我的阅读笔记将分为三篇文章进行发布,本篇记录《自我与本我》中的知识。

另外两篇如下:

这篇文章是《超越愉悦原则》的后续,弗洛伊德做了一些改进。

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提出,有些人认为无意识不存在,那是因为他们没研究过催眠和梦。

弗洛伊德引入了描述性无意识、动力性无意识和未被压抑的无意识。有些无意识内容容易被察觉,只要注意力一转移就可以察觉到。还有一些无意识内容是被压抑的,是自己的道德和良心不允许的,这一部分内容往往在梦中才能被唤醒。至于未被压抑的无意识内容,则有集体无意识和宇宙无意识。

弗洛伊德提到阻抗,其分为本我阻抗(爱本能的黏滞性和死之本能的保守性)、自我阻抗(移情阻抗、身份认同阻抗和次级阻抗)和超我阻抗(来自理想缺失和道德禁忌)。

自我与本我

自我以感知系统为核心、与记忆系统毗邻。

认知系统中有意象思维和言语思维,其中意向思维更接近无意识。

意识和无意识系统的感知觉和记忆的加工,离不开语言系统的工作。

语言系统的工作起点是听觉系统。

图片[1] - AI科研 编程 读书笔记 - 【阅读】《自我与本我》阅读笔记——《自我与本我》 - AI科研 编程 读书笔记 - 小竹の笔记本

这幅图是冰山模型的原型。自我犹如骑马人,本我就像马匹。

自我与超我(自我理想)

这时弗洛伊德的超我只包括了自我理想,后来才突出了道德禁忌的成分。

客体的内化对自我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具体的内化机制是“内摄性认同”。

因为自我已经变成了客体,所以本我可以对自我投注爱的能量。这样,爱的能量就从爱人变成了自爱,而失去了性欲色彩,弗洛伊德把这个过程称为升华。这里的升华其实是指“放弃幻想爱自己”,但是在后来的精神分析术语中,升华往往是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消耗、引导自己爱的能量。

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种认同,叫作原始认同(对个人原始祖先的认同)。这种原始认同是最早的认同,早于爱能量对客体的贯注。大概弗洛伊德也发现了其含义的模糊,因此他加了一个注解,说明这是对“双亲”的认同。他举了一个女性的案例,案例中女性认同的是一个她心中长着阴茎的母亲。这种双性同体的意象,其实就是荣格说的“原型意象”,也就是“个人原始祖先”。

弗洛伊德还阐述了俄狄浦斯情结,这时他已经区分了正向和负向两种俄狄浦斯情结。以女孩为例,正向俄狄浦斯情结是指她爱父亲恨母亲,负向则是爱母恨父。如果这个女孩认同自己是男孩,然后她再爱父恨母或爱母恨父,则称为倒错性俄狄浦斯情结。这三种俄狄浦斯情结,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混合存在的。

弗洛伊德也开始用“超我”来代替“自我理想”,阐述超我的起源——一方面来自儿童的无助和依赖,让儿童必须认同超我;另一方面是人类为了度过冰河时期,形成了对性欲压抑的文化倾向,从而形成了人类性生活的两阶段发展特征。

第一阶段叫作第一生殖器期(俄狄浦斯期),第二阶段则是第二生殖器期(青春期)。俄狄浦斯期之前还有口欲期和肛欲期,分别是指人追求来自口腔的愉悦感和来自肛门的愉悦感。

本能驱力的两种类型

弗洛伊德意识到本能的性质其实是二元论宇宙哲学。它确定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学科本质——宇宙哲学和人生哲学。

弗洛伊德试图论述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的冲突,转化为了爱恨冲突他也开始探索爱与恨的相互转化。

弗洛伊德已经隐约地意识到,情绪是需要重点探索的入口,情绪可以根据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分类为爱的情绪和恨的情绪。

弗洛伊德构想出一种新的动力、一种新的能量,除爱本能和死之本能外,这种能量帮助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彼此转化。但是他并没有发展这个概念。弗洛伊德显然不希望出现三元动力,所以他把这种中性的转化能量仍归为爱本能。爱本能分为自恋和客体之爱,弗洛伊德把这种能量归类为自恋的爱本能。

那么爱和恨为什么会相互转化?这两个相互转化的问题,在后来的客体关系学派中,一直积累了两代人的努力才得到回答,就是客体关系配对的分裂和投射性认同。

自我的附属关系

弗洛伊德在这一节简要论述了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关系。

这一关系简要概括为:超我通过本我投注爱的能量到客体而形成,自我则是通过认同超我和客体而形成。“然后,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转化。这就是为什么冰山模型中,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彼此接壤,相互渗透,而不是像金字塔一样层层叠叠,界限分明。

弗洛伊德举例说明强迫症和忧郁症,认为这两种心理障碍存在强大和苛刻的超我,对自我进行愤怒的攻击。他提出一种防御机制,叫作攻击转向自身,就是说,一个人对外的攻击性如果被抑制得太厉害,他的超我就会变得残忍,超过普通道德水准。

弗洛伊德阐述自我的重要性,自我建立了时间感,开启了思维过程出现了自我能动性,它就像宪政体制下的君王。从感知本能、服从本能到抑制本能,弗洛伊德定义了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用自我征服本我。这形成了精神分析的主流,即自我心理学派。他也论述了自我的另外一面,就是本节标题提示的,自我的附属关系。它一仆三主,听命于本我、超我,还有外界客体。它要时刻提防自己被死之本能吞噬。

在这种状况下,自我发展出各种焦虑情绪。弗洛伊德论述了精神分析的焦虑理论,比如死亡焦虑、超我焦虑、分离焦虑等。焦虑被称为情绪的通用货币,也就是说,所有情绪都可以变为焦虑,焦虑也可以变为所有情绪。那么它和之前的爱、恨两大类情绪有何关系呢?人类总是会混杂爱和恨两大类情绪,也会根据不同条件,调配爱和恨的比例。

焦虑就是爱和恨两种情绪的组合,根据历史上各种焦虑理论,大概有以下几种焦虑:

(1)失整合焦虑:因心理功能不能协调一致而焦虑;

(2)分离焦虑:因和客体分离而焦虑;

(3)丧失客体焦虑:因担心失去客体而焦虑;

(4)阉割焦虑:因担心别人阉割自己的生殖器而焦虑;

(5)超我焦虑:因担心自己达不到自我理想或者违反道德禁忌而焦虑;

(6)表现焦虑:因担心自己表现不好而焦虑;

(7)存在焦虑:因担心自己和别人的存在是否有意义而焦虑;

(8)死亡焦虑:因担心自己死亡而焦虑。

Gemini总结《自我与本我》

《自我与本我》(The Ego and the Id)是弗洛伊德后期理论的里程碑式著作,标志着他从原先的“地形学模型”(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向更复杂的“结构模型”(本我、自我、超我)的转变。这本书主要阐述了心理结构的新划分,以及这些结构如何相互作用,并解释了许多之前难以理解的临床现象。

以下是根据I-V章提出的观点/假设和否定的观点,搭建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意识与无意识 (Consciousness and the Unconscious)

  • 提出的观点/假设(重申):心理结构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我们当下能觉察到的,前意识是可被回忆的,无意识是不可直接觉察的。
  • 否定的观点/发现的局限性:弗洛伊德发现,仅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的划分不足以解释所有临床现象。他观察到:
    • 压抑本身是无意识的:执行压抑这一心理防御行为的“机制”或“力量”本身是无意识的。这部分无意识似乎不属于被压抑的本能冲动(即原初无意识)。
    • 抵抗是无意识的:患者在治疗中表现出的抵抗(例如,拒绝自由联想,对解释表示反对),其原因患者本身往往无法意识到。这种抵抗显然是自我的一种功能,但却发生在无意识层面。
    • 内疚感可以是无意识的:患者可能遭受无意识的内疚感,导致自我惩罚或对痛苦的需要,而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这种内疚的存在。这表明存在一个能进行道德判断的心理机构,它也能在无意识中运作。
  • 结论(引出新模型的必要性):心理 apparatus 并非简单地分为“意识的”和“无意识的”。“自我”和“超我”中也包含重要的无意识部分。这促使弗洛伊德超越了地形学模型。

第二章:自我与本我 (The Ego and the Id)

  • 提出的核心观点/假设:引入心理的结构模型,将人格划分为三个主要机构:
    • 本我 (Id / Das Es):
      • 完全是无意识的
      • 是原始的、本能的冲动(包括力比多和攻击性)的蓄水池
      • 遵循愉悦原则,追求立即满足和紧张的解除。
      • 是非理性的、冲动的、不考虑现实和道德的。
    • 自我 (Ego / Das Ich):
      • 从本我中发展而来,但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
      • 部分是意识的,部分是前意识的,但也有重要的部分是无意识的(例如,防御机制)。
      • 遵循现实原则,作为本我与外部现实之间的中介。它推迟满足,容忍紧张,以寻找现实可行的满足途径。
      • 其功能包括知觉、记忆、思维、判断、以及防御。
      • 弗洛伊德将自我比作骑手,本我比作。骑手(自我)试图控制马(本我),但有时马会带着骑手去它想去的地方。
    • 超我 (Superego / Das Über-Ich):
      • 从自我中发展而来。
      • 部分是意识的,但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 代表了父母、社会和文化内化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和理想。
  • 否定的观点:自我是完全意识的;无意识只存在于本能冲动中。
  • 核心发现:自我中存在无意识的部分(包括防御机制和抵抗),超我中也存在无意识的部分(如无意识的内疚感)。

    第三章:自我与超我(自我理想) (The Ego and the Superego / Ego-Ideal)

    • 提出的观点/假设(超我的形成与功能):
      • 形成:超我是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的继承者。在俄狄浦斯情结解决过程中,儿童通过认同父母(尤其是同性父母),内化了父母的权威、禁忌和道德标准,从而形成了超我。
      • 功能:
        • 良心 (Conscience):对自我进行审查和批评,引起内疚感。
        • 理想自我 (Ego Ideal):设定自我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促使自我向完美发展。
        • 自我观察:监督自我的行为。
    • 超我的无意识性:超我中惩罚性、严厉的部分往往是无意识的。这解释了无意识的内疚感。
    • 超我与本我的关系:超我虽然是道德的代表,但它与本我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从本我中(特别是从死本能的攻击性中)汲取能量,这解释了超我有时对自我表现出的残酷性

    第四章:本能驱力的两种类型 (The Two Classes of Instincts)

    • 提出的观点/假设(重申并深化《超越愉悦原则》):人类所有的本能驱动力都可以归结为两大类:
      • 生的本能 (Eros / Life Instincts):旨在结合、统一、保存、繁殖、构建更大更复杂的单位。包括性本能(力比多)和自我保存本能(弗洛伊德后来将自我保存本能也纳入了生本能的范畴)。
      • 死的本能 (Death Instincts / Destructive/Aggressive Instincts):旨在解体、破坏、分解、回归无机状态。可以指向内部(导致受虐、自我毁灭)或转向外部(表现为攻击性、破坏性)。
    • 否定的观点:仅仅用力比多(性本能)就能解释所有本能冲动。
    • 本能与心理机构的关系:本我的能量来源于这两种基本本能。自我试图引导和调节这些能量。
    • 自恋的视角:探讨了自恋(力比多投向自我本身)与客体爱(力比多投向外部客体)的关系,以及攻击性如何可以指向自我。

      第五章:自我的附属关系 (The Subjection of the Ego)

      • 提出的核心观点/假设:自我处于一个极其艰难和危险的地位,它同时服务于三个“主人”或“暴君”,并试图协调它们的要求:
        • 外部世界(现实):自我必须应对外部现实的限制和要求(导致现实焦虑)。
        • 本我:自我必须应对本我的强烈冲动和要求,避免被其淹没(导致神经症焦虑)。
        • 超我:自我必须应对超我的严格审查和道德要求,避免内疚和惩罚(导致道德焦虑)。
      • 焦虑的功能:焦虑不再仅仅被视为被压抑力比多的转化,而是自我发出的危险信号,促使自我采取防御机制来应对威胁。
      • 自我的无意识防御:为了应对这些冲突和焦虑,自我会采取各种无意识的防御机制(如压抑、否认等),这些防御机制是自我无意识部分的重要体现。
      • 最终总结:自我并非一个完全自主、理性的实体,它在三大势力的拉扯中求生,大部分运作是无意识的,其独立性非常有限。心理生活是这些力量不断冲突、妥协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自我与本我》的理论框架总结:

        这本书的核心贡献在于提出了结构模型,将心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它揭示了:

        1. 无意识的扩展:证明了自我和超我中也存在重要的无意识部分,从而修正了早期将无意识等同于本能冲动的观点。
        2. 本我:原始冲动和能量的源泉,完全无意识,遵循愉悦原则。
        3. 自我: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的混合体,作为本我、超我和现实之间的中介,遵循现实原则,执行知觉、思维、防御等功能。
        4. 超我:道德良心和理想的代表,大部分无意识,通过内疚和自我批判来发挥作用,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物。
        5. 驱动力:重申并深化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这两大基本本能作为所有心理能量的源泉。
        6. 自我的困境:自我处于三大势力(现实、本我、超我)的夹击之中,不断产生三种焦虑,并发展出无意识的防御机制来应对。

        通过《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为后世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治疗实践奠定了更为坚实和精细的理论基础,使其能够更好地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和神经症的机制。

        图片[2] - AI科研 编程 读书笔记 - 【阅读】《自我与本我》阅读笔记——《自我与本我》 - AI科研 编程 读书笔记 - 小竹の笔记本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502938/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