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自我与本我》阅读笔记——《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

这篇笔记围绕弗洛伊德《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展开,指出其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以力比多联结和认同为核心解释群体现象,认为群体心理学是个体心理学分支。书中分析群体中个体人格消失、易受暗示等特点,对比爱与催眠,探讨教会、军队等群体结构,追溯至原始部落,强调自我理想被领袖或共同理想取代,批判 “暗示”“群居本能” 等观点,构建了基于个体心理动力的群体心理学理论框架。

《自我与本我》(专家伴读版本)这本书包含了弗洛伊德的三篇著作:《超越愉悦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和《自我与本我》,我的阅读笔记将分为三篇文章进行发布,本篇记录《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中的知识。

另外两篇如下:

爱恋

爱念基于同时存在的直接的性追求和目标受阻的性追求,而客体将自恋力比多的一部分吸引了过来。爱恋只容得下自我和客体。

爱情分为:肉欲之爱、自恋之爱、三角之爱、浪漫爱情等。

迷恋

迷恋保持着对爱人的高度理想化,最终导致自我被牺牲。

认同

自恋和客体之爱是两种爱的形式,在群体中的非性欲 投注的爱,叫做认同。

认同是对客体情感依恋的最原始形式;认同以一种退行的方式代替了力比多客体依恋,就像将客体自我投射一样;认同可以随着与不是性本能客体的人拥有共同点而产生,此共同点越重要,这种片面的认同就越成功,也越容易发展出新的依恋。今天的精神分析称之为“依恋关系”或“依附关系”。

群体是通过认同形成的。

认同的种类:自恋性认同、内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黏附性认同、超我认同、自我身份认同等。

催眠

与爱恋一样,有两个人的人数限制,但它完全基于目标受阻的性需求,并以客体取代了自我理想。

群体

群体倍增了这一过程,就维系群体的本能及用客体取代自我理想而言,群体与催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群体增加了对其他个体的认同,这种认同最初可能来源于他们与客体具有相同的关系。

催眠和群体形成这两种情况都是人类力比多的种系发生的遗传痕迹——催眠是遗留下来的一种倾向,群体则是直接的遗留物。用目标受阻的性追求取代直接的性追求,促进了自我与自我理想的分离,这种分离始自爱恋。

小群体:客体六老(老爸、老妈、老师、老板、老公/老婆、老小)。

大群体:部落、民族、社会团体、阶级、机构等。弗洛伊德研究的是大群体。

特点:(1)情胜于智;(2)道德可以高于个人;(3)群体的热情,为巨大的群体成就创造条件;(4)群体智力低下。

个体通过提供自己的个性促进群体发展。

神经症

神经症则是另一种情况。神经症也基于人类力比多发展的特性——直接性功能会被开启两次,中间间隔着一个潜伏期。“就这一点来说,神经症与催眠或群体形成一样,都具有退行的特征,而爱恋则不具有这种特征。神经症发生在从直接性本能到目标受阻的性本能的发展尚未完全成功的时候,相当于经历了这种发展而被吸纳入自我中的本能与另一部分本能之间的冲突,后一部分本能在被压抑的无意识中努力争取直接的性满足。神经症的内容极其丰富因为它包含了所有可能的自我与客体的关系,既包括客体被保留的情况,也包括客体被抛弃或在自我中被重建的情况,以及自我与自我理想之间的冲突。

忧郁症

在分裂的作用下,自我的一部分发展为“自我理想”,自我理想会攻击和贬低自我,但是这些攻击和贬低本来是应该针对客体的,现在攻击转向自身,从而形成了忧郁情绪。当然在今天还有许多其他病因。

Gemini总结《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

好的,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旨在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概念来理解群体现象,驳斥了群体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是完全割裂的观点。以下是根据不同章节梳理出的弗洛伊德在该书中提出的观点/假设和否定的观点,以构建其理论框架:

第一章:导论 (Introduction)

  • 否定的观点:群体心理学是一个与个体心理学完全独立的领域。
  • 提出的观点/假设:群体心理学应该被视为个体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群体中的个体行为,可以揭示个体心理中隐藏的、在孤立状态下不显现的方面。这本书的目标是用精神分析的概念来解释群体现象。

第二章:勒庞对群体心理的描述 (Le Bon’s Description of the Group Mind)

  • 提出的观点/假设 (总结勒庞的观察):群体中的个体表现出显著的变化:个体的人格消失,无意识占据主导,情感和思想趋于一致,易受感染和暗示,冲动、易怒、缺乏理性、情感被夸大。个体在群体中智力下降,但可能表现出英雄主义或残忍。群体似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群体精神”。
  • 否定的观点 (对勒庞的局限性批判):勒庞很好地描述了群体中发生的现象,但他未能深入解释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特别是群体中个体为何会变得如此易受暗示和失去独立思考能力。他将一切归结为“暗示”,但“暗示”本身需要解释。

第三章:关于集体心灵生活的其他评述 (Other Works on Group Psychology)

  • 提出的观点/假设 (总结其他学者的观察):除了勒庞关注的无组织的“群众”,还有有组织的群体,在其中个体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如麦独孤的观点)。这些著作也描述了群体行为,但同样缺乏对群体结合力的深入解释。
  • 否定的观点:现有的群体心理学理论尚未令人满意地解释清楚到底是什么力量将群体成员联结在一起,并导致他们行为的改变。

第四章:意志转移与力比多 (Suggestion and Libido)

  • 否定的观点:群体中的高度易受暗示性是无法解释的原始现象,或仅仅由“暗示”本身引起。
  • 提出的观点/假设:群体成员之所以易受暗示和失去批判性判断,是因为在群体中建立了力比多式联结 (Libidinal Ties)。这种情感联结(广义的爱,包含性本能的压抑形式)是将群体凝聚在一起的真正力量。暗示效应是这种力比多式联结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第五章:两种人为塑成的群体:教会和军队 (Two Artificial Groups: The Church and the Army)

  • 提出的观点/假设 (通过分析具体群体得出):高度组织化的群体(如教会和军队)的稳定性依赖于两个因素:
    • 所有成员都与一个共同的领袖(或理想)建立力比多式联结(爱戴、信仰、忠诚)。
    • 群体成员之间基于他们与领袖的共同联结而产生相互认同 (Mutual Identification)
  • 解释现象:群体之所以崩溃(例如军队的恐慌),是因为个体与领袖的力比多联结断裂。这种断裂释放了原本被联结抑制的攻击性驱力。

第六章:下一步的任务和工作方向 (Further Problems and Lines of Work)

  • 提出的观点/假设:群体中的力比多联结并非显性的、目标在于性满足的爱,而是目标受抑制的性本能(Zielgehemmte Triebe)或更广泛的情感联结。这种目标受抑制的形式使得广泛的联结成为可能,而不会导致直接的性行为。
  • 引出核心概念:群体联结的关键机制是认同 (Identification)

第七章:认同 (Identification)

  • 提出的观点/假设 (定义核心机制):认同是个体对他人(客体)产生情感联结的最早形式。它不是客体选择(把对方当作满足自己本能需要的对象),而是想要变得像对方,或在自己内心采纳对方的某些特质。
  • 区分不同类型的认同:
    • 原发性认同:最早与双亲(尤其是父亲)的情感联结,早于任何客体选择。
    • 继发性认同:
      • 与被爱的客体(爱的人)的认同。
      • 与被惧怕的客体(如与父亲的俄狄浦斯式冲突中,认同被惧怕的父亲)的认同。
      • 基于与他人共享某一共同特质而产生的认同。这被认为是群体中相互认同的关键机制:群体成员都与领袖建立了一种联结,基于这种共同点(都爱或崇拜同一个领袖),他们之间也产生了认同。

第八章:爱恋和催眠 (Being in Love and Hypnosis)

  • 提出的观点/假设 (通过类比深化理解):将群体状态与“爱”和“催眠”进行类比,以理解群体联结的性质。
  • 类比分析:
    • 爱:个体将所爱之人理想化,将其置于自己自我理想 (Ego Ideal) 的位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自我。个体变得盲目,失去了批判性判断力。
    • 催眠:与爱类似,但更纯粹、更受限制。被催眠者将催眠师置于其自我理想的位置,放弃自主判断,完全服从催眠师的指令。催眠是一种以压抑性冲动为代价的力比多联结。
  • 提出的观点/假设:群体状态结合了爱和催眠的某些特征。群体成员将领袖理想化,将领袖置于其自我理想的位置。

第九章:合群本能 (The Herd Instinct)

  • 否定的观点:存在一个原始的、不可再分解的“群居本能”直接驱使个体加入群体并服从群体。
  • 提出的观点/假设:所谓的“群居本能”并非一个独立的基本本能,而是基于群体中相互认同(尤其是基于与共同领袖的联结而产生的认同)的结果。它是更原始的家庭(特别是兄弟姐妹间)关系的重演,是一种害怕孤独、渴望被群体接纳的情感表现。其根源在于避免被排除在最早的(如原始人群)群体之外的恐惧。

第十章:群体与原始部落 (The Group and the Primal Horde)

  • 提出的观点/假设 (运用《图腾与禁忌》的观点):将群体动力学与弗洛伊德对原始人群的神话式推测联系起来。
  • 类比:群体领袖类似于原始父亲,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所有的“女人”(满足对象)。群体成员类似于兄弟们,他们之间相互认同。
  • 解释:群体的形成和动力在某种程度上重演了原始人群的情境。群体成员对领袖的复杂情感(既崇拜又潜在敌对)反映了原始兄弟们对父亲的情感。群体中成员间的相互认同,类似于原始兄弟们在推翻父亲后建立的联系。

第十一章:自我的一个层次 (A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go)

  • 提出的核心观点/假设 (关于自我结构的改变):群体形成涉及个体自我 (Ego) 结构的特定改变。在群体中,个体将领袖或一个共同的理想置于其自我理想的位置上。
  • 解释现象:由于自我理想被外在的领袖或共同理想所取代/代表,个体批判性判断的能力受到损害或被悬置,从而解释了群体中的高度易受暗示性和智力下降(对应勒庞的观察)。
  • 提出模型:弗洛伊德提供了一个模型,解释了客体(所爱的人、催眠师、领袖)如何在心理结构中被置于自我、自我理想或超我的位置,从而解释了爱、催眠和群体等不同状态。
    • 爱:客体被置于自我之中。
    • 催眠/群体:客体被置于自我理想的位置。

第十二章:补充-自我与自身的关联 (The Ego’s Ties with Itself)

  • 深化模型:进一步探讨自我内部不同部分(自我与自我理想)的关系,以及这如何影响群体行为和病理现象(如忧郁症)。
  • 提出的观点/假设:自我理想是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者,代表了父母和社会的规范及理想。
  • 最终总结:群体中的个体通过将共同的客体(领袖/理想)置于自己的自我理想位置,并与其他也这样做的人相互认同,从而形成群体。这种机制解释了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性和对领袖的服从。个体在群体中牺牲了部分的个性和独立判断。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的理论框架总结: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是建立在精神分析的个体心理学基础之上,通过引入力比多式联结认同这两个核心概念来解释群体现象。

  1. 挑战与前提:否定群体心理学的独立性,认为其是建立在个体心理学之上的,特别是建立在个体情感联结(力比多)的需求之上。
  2. 现象描述:接受并引用勒庞等对群体外部表现的生动描述(群体中个体的变化、易受暗示性、情感夸大等)。
  3. 核心解释机制:提出这些现象的内在动力和机制在于:
    • 力比多式联结:群体由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领袖/共同理想之间的情感(目标受抑制的性本能)联结所维系。
    • 认同:特别是基于与共同客体的联结而产生的相互认同,是将群体成员连接起来的心理机制。
    • 自我结构的改变:个体在群体中将领袖或共同理想置于自己的自我理想位置,导致批判性判断力的削弱和对领袖/理想的依从。
  4. 类比与印证:通过爱、催眠、原始人群等状态和情境与群体状态进行类比,以揭示群体动力学的深层心理结构。
  5. 否定的解释:否定简单的“暗示”或原初的“群居本能”作为群体形成和运作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中成功地将精神分析的个体心理学概念(如力比多、自我、自我理想、认同)应用于群体现象,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社会学或单纯描述性心理学的、基于深层心理动力学的解释框架,强调了情感联结和个体心理结构在群体形成和行为中的关键作用。

图片[1] - AI科研 编程 读书笔记 - 【阅读】《自我与本我》阅读笔记——《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 - AI科研 编程 读书笔记 - 小竹の笔记本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502938/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